地肤子
地肤子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道士喜欢采集草药为人治病。一天,他上山寻找药草,一连好几天都在山上度过。夏天的夜晚蚊虫叮咬甚是厉害,让道士受尽了折磨。回道观后,他感觉浑身不自在,身上到处瘙痒不安,很多地方都被挠出血,实在难熬。他想着要烧一锅热水,泡个热水澡,看能不能好受些。他用炊帚清洗锅,添了满满一锅水。也许因为几天没有休息好了,直到他把水烧热后才发现,居然忘记把洗锅用的炊帚拿出来了。他顾不得这么多了,赶紧洗澡。洗浴完后,道士明显感觉到全身瘙痒减轻了,他一细想,这一切难道是因为那个炊帚?以后连续几天,他都用炊帚熬水洗澡,果然身上的瘙痒感彻底缓解。那个炊帚是他用道观旁边的一种茎硬如铁骨、梢又极其柔韧的草扎成的。于是他把道观旁边的草采来,凡是有皮肤瘙痒的患者都用它来煎水内服外洗,结果都有一定疗效,后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草不够用,他心想既然全草有效,那果实肯定也有用。于是他干脆用其果实入药,没想到还真的比全草疗效更好。道士发现这种草生长得特别稠密茂盛,铺天盖地,将地面遮得严严实实,便给它的果实起了个名字——地肤子。
牛刀小试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DC
辨识与解析:
A.苍耳子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为*棕色或*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分离或相连的较粗的刺,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瘦果。气味微,味微苦。
B.牛蒡子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表面为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C.地肤子扁球状五角星形。外被宿存花被,表面为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有膜质小翅,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气微,味微苦。
D.决明子略呈棱方形,两端平行倾斜,形似马蹄。表面为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一端较平坦,另一端斜尖,被、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向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质坚硬,气微,味微苦。
药典之言
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各家之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名医别录》:无*。主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使人润泽。又地肤子,捣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热暗,雀盲。
《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
《本草蒙筌》:地肤子一名落寻子,味苦,气寒,无*。专利水道,去热膀胱。多服益精强阴,久服明目聪耳。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盲涩疼。
《本草备要》:通,利水补阴。甘苦气寒。益精强阴,入膀胱,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本草经解》:地肤子,气味苦寒,秉太阳寒水之气化,故主治膀胱之热,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补中而益水之精气。
《本草分经》:甘、苦,寒。入膀胱。除虚热,利水通淋,治疮疥。
配伍
《药性论》:君。与阳起石同服,主大丈夫阳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溃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本经逢原》:男子白浊,用地肤子、白蔹为丸,滚汤下。妇人白带,地肤子为末,热酒服之屡效。
《本草求真》: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热颓疝,并煎汤以治疮疥。
《得配本草》:得生地,治风热赤眼;得甘草,治虚热。配生姜、热酒,治雷头风肿。佐地榆、*芩,治血痢;佐白术、肉桂治狐疝阴溃。
禁忌
《药鉴》:恶螵蛸。
《得配本草》:忌生葱、桃、李。
大家都在看
每周一药之苍耳子
每周一药之细辛
每周一药之茵陈
(注:1.饮片鉴别来源为校饮片辨识课教材2.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苍耳子---养生网,牛蒡子---baike.so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