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问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帝问岐伯说:食物从口而入,到了肠胃,经过消化后,它便腐熟化生的液状物质可因多种因素影响而被分别为五种。天冷衣服少穿,就化生为小便和矢气(屁),天热并且衣服穿得厚就会化生为汗液。者两个是受外环境的温度影响,热的话五谷化生的液就会用汗的形式排除,冷的话就会化生成小便和屁的形式排除。接着是中热胃缓。也就是说中焦或者说消化道胃中生热,就会出现胃的功能迟缓,就会产生很多唾液。如果有病邪在体内,就会逆行而气道闭塞,气行障碍,气行障碍就会导致水液循环障碍而出现水胀病。我知道这个现象,但是不知中间环节是什么导致的。我想仔细听听其中的缘由。这一段充分体现,*帝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求知其所以然。博学之至啊!我辈学生羞愧啊!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岐伯回答说:水谷食物吃进去厚,它富含无味(辛酸甘苦咸),各自会注入它归属地。化成津液后各自有各自的通道。而它的通道离不开三焦的统辖。食物从口而入,进入消化系统后,经过各脾胃的消化和运输,运行到五脏六腑,然后充盈三焦而从三焦出,分两种物质:一种用以温煦肌肉,充盛皮肤的叫津;一种能顺势而流却不能自主运行的叫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气热,温度高,穿得暖,热了就会胀,所以腠理就会活跃开放,而腠理又是汗的通道,当腠理开放,所以汗就会顺势留出。腠理开了以后,能出就能进,汗出之际就是寒入之时。所以寒就会留止于分肉之间,寒一进入就会和将出之沫凝聚,这个沫我个人暂且理解为人体分泌的组织液,未出毛孔前的状态,可拌有多种物质,如果汗出不透,因寒于未出之沫凝聚分肉之间,就会形成致痛物质而产生疼痛。这便是痛之一端。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天气冷了,以及上文讲的衣服穿少了,总体来说就是冷了,腠理就闭束。气和水的向外运行不能畅通,水向下留住膀胱,气与水同行,从肠道出为矢气,从泌尿道出为溺。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这段主要为了讲述泣,也就是眼泪是怎么产生的。为了讲眼泪,岐伯又从五藏六府的源头讲起,五脏六腑中,心具有君主的领导意义,为什么只说主,不说为大或者说最重要呢?这里面就蕴含了中医的道的文化。主本义为灯中火主,即灯芯,主要是照明,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点燃的火把。
一盏灯最上面是灯芯火焰,其次油盏,其次灯台,其次灯座。灯芯上通下达为最佳。灯芯是一盏灯的重要部分,没有它就是一盏没用的灯,我们人活着也就像一盏长明的灯,心就是这一灯芯。它明亮清澈,人就清明,它若奄奄一息,失去光明,人也就奄奄一息。所以心是人的长明灯,心火主要用来照明,引领人阳光上进。耳朵为人接受声音的窗户,用以听世间一切声响,眼睛用来观察世间一切颜色,即可见光谱,采集形色。声波和光波是人采集客观存在的信息,就是耳目两官。主要影响人的情志。而情志由神来主宰,神又借舍在心。肺为五脏六腑之相,它位高权重,辅佐于心,高居相位,这权不是权力,而是权衡,不使心不足,也无使心过亢。肝位五藏六府之将,将读第一声,带领,扶助的意思。肝有引领着气,披荆斩棘,疏通道路,调畅经脉,顺畅气机的作用。使五藏六府四肢百骸经络的气血畅行无阻。脾为护卫使,保障五藏六府的物质供给。肾为主持掌管外在的一切,为外在各种显像的根部。这个“主”在这里是动词,主外。主持外在的一切,反过来,外主,就是外在显像的根本。关于这个反覆之译解,会在后续解读的篇章中细说。
所以五藏六府的全部津液向上聚集,渗注滋润着眼睛。对于这个直接出现的结论,我也有些愕然。后来仔细想想,上面先讲了心,然后讲了耳目,接着是肺肝脾肾四脏。五脏都有津液统属运行,当在外之窍,只有耳目最能影响人的情志,使五脏六腑之津液,在正常情况下,向上聚集,渗注滋润着眼睛;在情志变化的催动下,上渗于眼睛,就会出现眼泪。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后文中就有具体描述了。岐伯接着说:心气与悲气并聚,就会导致心系紧张急迫,心系急迫了以后,就会导致肺向上耸起。肺上举后就会随着势能的抬高,使液也抬高,前文说到过,液是随势而动,流而不行,因为肺的上举,液就因势而上溢。
但是心系和肺不能一直上举着,会随着呼吸忽上忽下,所以就出现肺的症状和液上溢的症状,肺的症状为咳,液上溢就会流出眼泪。这眼泪称为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中热,也就是热邪或者说中焦有热积聚,就会出现消谷的症状,也就是吃进去的食物很容易消化,其实就是正常情况下,吃一碗饭就会饱,而中热的人,吃了一碗就好像只吃了半碗一样,吃进去的食物好像减少了一样。中热后消谷的人,胃的内环境出现了改变,于是胃肠道这个空间内的虫就会上下折腾,以得到更多的营养补充,而胃肠腔内的虫,其实不一定都是寄生虫,我觉得更多的是菌群,这些菌群,随着胃肠内环境的变化,就会出现上下迁移。而且多是产气杆菌。所以就会导致胃肠充盈饱胀,出现胃肠充郭的现象。也就是经常出现胃胀,胃持续充盈胀满,就会出现胃的平滑肌松弛,类似贲门或幽门松弛的现象。在长久以后就会出现气的上逆。最后导致唾液满口。这个可能不太有体会,我个人觉得有些胃病的患者,确实会有言语间唾沫横飞,或者有些老人中气足,话很多,说久了两边嘴角都会聚集白色唾沫。这个现象可能很多人会有直观感觉。这类人多有容易饿,但是吃不多,吃多了又会胃胀,这组症状就是胃缓,年纪大了以后虽然胃缓的症状在多种条件下已经适应或少发,但是会出现唾沫多的现象。大家不妨在临床中多作观察。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五谷五味合五脏生五液,最后化生津液后,再和谐融合,凝聚统一成质地较厚的膏状物,分则为三路:1.向内渗入骨骼内的孔隙;2.补充脑内的精髓;3.向下流入两腿之间滋润濡阳生殖器。实则为一种源头,也就是五谷和合之津液。统称为髓。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随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前面讲了五谷之津液和合,方能化为膏。并内渗骨空,上充脑髓,下流阴股。那么化膏后如果阴阳不和,也就是阴阳不协调,阴固自静,而阳好动,阳不携阴并行,阳上而迫使液溢流而下,直注阴股。就会出现会阴生殖器经常有粘液渗出,所以导致髓液下流而衰减。下流过量后,就会导致髓液亏虚,髓液的亏虚的速度太快,津液的和合化生又无法快速补充,就会导致腰背及小腿胫骨的骨间空虚而出现腰背痛和小腿酸。这种痛和酸必定合并着空虚无力和精神疲软。这类症状只有在男科或者泌尿科比较多见了,我们一般的中医相关科室就会较难遇到。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前面讲了阴阳的不和会出现的症状,接着讲阴阳气道的不通畅,人本身就依靠一气周流而活。津液的运行化生,也都要依靠气道的通畅为基础。一旦气道不畅通,四海皆闭塞不通,也就是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血海(血行于十二经脉之内,一定要以脉为基础,脉内运行的称血,一旦离开脉,就称为瘀。所以又称十二经脉之海)——冲脉。这气、血、髓、水谷四海闭塞,这闭塞可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四海被堵住了。这里的闭塞该理解为不能在履行正常的职能,不能协调工作了。因为气道的不通,四海之间的联络闭塞,所以四海的功能逐渐衰弱,功能受到了影响,四海罢工。就像工厂任在,但是各工厂之间业务信息不通,接不到订单。最后就变成了虚设空间而没法运作。这样就导致了三焦的通达疏泄出现停工。津液得不到转化,也就是水谷即使入了口没法转化成津液了。从口进入的水谷依旧是水谷,只是暂时储存进了肠胃之中,水谷在回肠处分离,本来应该糟粕进入肠道下端经肛门排除,而水液与糟粕最迟在回肠处分离渗入膀胱。(这是中医的理解,和现代医学的解剖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实际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水饮和食物进入胃肠道通过消化吸收,残渣经过肠道排泄,经肠道吸收的水液则进入复杂的体循环最后会经肾滤过后从尿道排出体外。水谷分离的最远位置正好是中医解剖概念的回肠处。)但是现在处于四海闭塞,三焦不泻的状态,所以水液只能一起留止下焦,无法渗入膀胱进入正常的泌尿道。这样水谷混居下焦,最后使得下焦肿胀,水在下焦储存过多而溢出肠腔,最后发展为水胀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水肿,从肚脐以下都肿,皮肤看上去亮晶晶水汪汪,按压一下软绵绵,捏起来感觉皮肤里面糊嗒嗒。
以上所描述的种种就是津液五种离体后的状态。正常情况下津液能温肌肉,充皮肤,和合化髓滋骨益脑润孔窍。周流全身,如环无端,昼夜不息。这是顺的状态。
一旦受起居环境寒温失宜,饮食不节热邪直中,情志受挫悲哀恸泣,就会出现汗、溺、泣、唾的现象。如果出现阴阳不和,气道受阻的话,就会髓减下虚,胫酸腰痛。甚至水胀。这些便是逆的状态。
所以说,最后还是回归*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的上古之人生活习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尽终天年,百岁乃去。而且他们教化百姓的要求也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健康的法则全在上古天真论里面。后面的疾病诊疗思路,都是围绕上古天真论而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在以后的文章中会逐一展现。
解读者:陈金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