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纤维植物的迷阵二
TUhjnbcbe - 2021/5/23 20:26:00
北京皮炎医院那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作为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动物主要依靠蛋白质来维持其身体结构,而植物主要依靠多糖——将许多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按照各种方式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各种链条,比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β-葡聚糖、菊粉、果胶、纤维素胶、阿拉伯胶、瓜尔胶、瓜拉纳胶……除了淀粉是用来储藏能量之外,其他各种就是植物的「建材」,主要用来构成细胞壁。

淀粉是由葡萄糖通过α-糖苷键连接而成,我们的消化系统内有专门的淀粉酶来分解这样的链条;而对于植物的那些建材,人类的各种消化液都不能处理其中的连接(主要是β-糖苷键),因此不能消化、吸收它们,乃至于我们的味觉系统也根本都不会识别它们(没有味道)——这些「非淀粉多糖」即是对人类而言的「植物纤维」。

植物中还有其他我们不能消化的建材,比如木质素、蜡质,这些也算作广义上的植物纤维。

但在我们吃各种植物性食物(不算加工品)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同时摄入植物纤维。既然无法被分解,这些不速之客也就能在我们的消化系统内保留其完整的特性,而无论这些特性对我们会怎样。

消化不良

某些植物纤维(比如菊粉、果胶等各种「胶」)会溶于水,形成胶状。

水在消化过程中原本是稀释食糜,提高其流动性,促进其中各种成分的充分混合、接触(并参与一些水解过程)的;但在水被纤维转化为胶后,食糜的黏稠度会大大增加,流动性下降,在胃肠道运动中更难以被充分混合,其中的各种成分也就更不容易遇见胃酸和各种消化酶,许多消化产物也不好接触到小肠绒毛进而被吸收。

而其他的那些纤维(比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虽然不溶于水,但在胃肠道内会吸水膨胀(可达5~10倍),甚至纠缠成团。这不仅会进一步降低食糜的流动性,影响消化吸收,还可能:

延迟胃部排空。因为胃中有特定的受体,在它们检测不到直径超过2毫米的固体后,胃才会开始排空,而一旦有足够多足够大的纤维团,食糜就会在胃里停留更久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胃酸水平正常,那么胃壁不得不在更长时间内接触胃酸,久之可能导致胃炎和胃溃疡;如果胃酸水平偏低,食糜在胃里会开始发酵、膨胀,甚至引起反酸、呕吐。

刮伤肠壁(而非「清理肠道」或者「刮油」)。理想的食糜应该是纯液态,这对于小肠绒毛内娇嫩的上皮组织最为友好;胃部对食糜中的固体物尺寸有所把关,应该也有同样的考虑。大量不可溶的纤维团跟随食糜在肠道内滑动时,更可能擦伤只有一层细胞的上皮组织(有同样问题的还有,囫囵吞下的植物种子和鸟兽毛发)——虽然肠壁也是人体内修复速度最快的地方(1~2天即可全部修复),但这种无谓的损伤还是少些为好。

只要有足够长的不进食时间,肠道自身就会启动完善的清理机制,不劳外力。

而无论是可溶性还是不可溶纤维,都还能吸附、结合某些消化酶(和胆汁),降低其利用率,这会迫使胰腺分泌更多消化酶,增加其工作压力(久之甚至会引起胰腺肿大)。

即,纤维不仅本身不能被消化,还会在整体上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效率,可谓「消化不良」本尊了。

被各种纤维降低了流动性的食糜,还会在消化道内滞留更长时间,这也给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创造了条件。

纤维之所以会「促进肠道蠕动」,恰是因为它们妨碍了肠道内的交通。

发酵或腐坏

不过人类的消化道也并非那么单纯,会让植物纤维一直保持其本性——食糜由小肠进入盲肠然后转入结肠时,开始转化为粪便,这个过程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参与,这些细菌往往有完全不同于人类的「消化酶」,能够发酵各种「非淀粉多糖」。

进入盲肠的纤维如果过多,以至于堵塞了末端的阑尾,使得困在其中的细菌持续增殖、代谢、膨胀,就会引起阑尾的急性肿胀、炎症,这即是阑尾炎。阑尾炎更常发于小孩,因为其盲肠和阑尾太小,更容易被堵塞——好在小孩一般都不喜欢吃蔬菜。

一般会说:植物纤维会在肠道菌群的发酵中产生一些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叶酸、B12),还有一些短链脂肪酸(比如丁酸),这些不仅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还能营养肠壁的上皮细胞,调节其生长,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等等。

肠道细菌产生的叶酸并非甲基化的活性形式,如果量过大,会耗费人体内的甲基资源,干扰甲基循环(尤其是对于有MTHFR基因问题的人),并且会影响身体细胞接收活性叶酸(竞争同一受体),反而加重活性叶酸缺乏的问题。

但是肠道菌群也没有那么单纯,并非精确可控的发酵其实类似于腐坏:纤维发酵出的乳酸、乙酸、丁酸如果过多,所产生的酸性环境不仅会影响菌群平衡,还会对结肠黏膜造成直接的腐蚀伤害;还可能发酵出乙醇(甚至甲醇)等其他*素,继而*害肠壁细胞,造成肠漏,并实际提升血液内的乙醇(及各种内*素的)水平;发酵过程还会产生各种废气,比如甲烷、氢气、二氧化碳,这不仅会让人放臭屁,还会增加结肠的内压,甚至会撑大结肠,引起胀气、腹痛,久之甚至会引起疝气、憩室病。

结肠内正常的pH应该是6~7.2。

肠道菌群发酵引起的「内生性乙醇」,甚至可能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

而再加上未被发酵的能吸水、结团的纤维,最终,大量纤维会让结肠内产生「巨型粪便」——主要是细菌尸体,还有既未能消化又未能发酵的食物残渣(尤其是不可发酵的植物纤维,比如木质素、蜡质)——这会给结肠、直肠、肛管造成机械压力,甚至摩擦损伤,短期可能会引起便秘、黏膜擦伤、肛裂,久之则有痔疮、肛瘘、直肠脱垂等的风险。

被纤维及其代谢废气膨大的肠道甚至会压迫与其共享腹腔空间的泌尿、生殖系统,从而可能促进前列腺炎、子宫内膜炎、膀胱炎、尿道炎、经前综合征的发生,甚至也与孕期的恶心呕吐相关(膨大的卵巢、子宫与膨大的消化道互相挤压的效果)。

物理摩擦、气体膨胀、化学腐蚀……三管齐下,久之可能引起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溃疡会增加%的结肠癌风险,而息肉更是绝大多数结肠癌的前身。

当然这些疾病的背后也会有其他的各种原因,比如食物中*、过敏、刺激,还有药物使用、某些病*或细菌感染等,但长期且大量的纤维摄入却是其中最为日常的影响因素。

摄入植物纤维会减少结肠癌风险的说法应该是源于上世纪的某些商业宣传,其本身没有病理学支持,也频频被各种实验证伪——但仍然在各种营养学言论中频频入场。

是是非非

在现代充斥着精致碳水的工农业饮食中,纤维干扰消化的特性反而成了优点——在其影响下,人对食物中的过量糖分吸收得更少,也更慢——许多营养学实验所发现的「高纤维饮食的好处」,应该多与此有关。

显然,纤维还能缩减人的有效食量,让人在实际上吃得更少。

不过,用既不能消化又能吸水膨胀的纤维来占据胃部空间,虽然一时确能让人摄入更少热量,但却容易引起更强烈的胀腹感,久之会减弱人对饱腹信号的敏感性,从而逐渐增加人的食量——在饮食中忽然减少纤维的人,一开始可能总会觉得吃不饱。

而且,由于长期的高纤维饮食,很多人的结肠被机械性地撑大,内部的神经感受器也早已不够敏感,以至于一旦不怎么摄入纤维,粪便量大幅缩小(可能只有原先的1/5)后,结肠、直肠和肛管都不好再感受到刺激,于是难以触发排便反射——而待在结肠内的粪便会一直失去水分,超过一两天后就会变得越发干硬;直到最后粪便终于累积到能刺激排便的程度时,就已经变成让人痛苦不堪的存在了……这时摄入大量纤维往往会改善便秘——因为重新增加了粪便体积。

人的肠道原本对小体积的粪便是足够敏感的,许多小孩子(尤其是婴儿)完全不摄入纤维也能顺利排便——除非有剖腹产、没有喝过母乳(尤其是母初乳)、用过抗生素之类的情况。

在这些明显且立竿见影的「好处」之上,再加上「自然」的神圣标签,植物纤维在现代的营养学领域中成了「营养正确」的存在,诸如「清理肠道」「排除*素」「滋养肠道细胞」「预防结肠癌」等等的说法顺势流行,使其笼罩上了多重光环。

另一方面,我们的消化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些「消化不良」的存在;而高纤维饮食的各种不利影响,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会变得明显……

而到那时,谁又能确定是纤维在作孽呢?毕竟,确实,可能的影响因素太多了,纤维又是其中看上去最纯朴、最无辜的那个……

所谓「十男九痔,十女十痔」,难道那不是因为人们吃的纤维吃得都还太少了吗?尤其是女性……

多多少少

那么应该吃多少纤维才是呢?

现在的普遍建议是每天30克左右,也有建议到40克乃至更高的。

而最早研究非洲哈扎人的人类学家,通过分析他们所吃的根茎的纤维含量,推断他们每天摄入纤维多达克……这样的研究似乎还在激励着纤维的建议摄入量不断上涨……

但是后来发现,「原始部落」吃的那些根茎虽然纤维含量很高,但是其中的不可溶纤维基本上都会被他们咀嚼后吐掉(类似下图),就像我们吃甘蔗,或者某些小孩子吃蔬菜时一样……这算是一种原始的「榨汁」「提炼」吧。

想来也是:人类文明中积累着先人琢磨出来的各种减少纤维摄入的方法,比如培育低纤维的作物,发酵蔬菜,去掉谷物的麸皮,提取根茎中的淀粉……

直到今天,精致碳水泛滥成灾时,纤维才成了真好东西;当某些蔬菜在口里变成嚼不烂的一团时,我们也早已习惯硬咽下去了。

吃完饭后口腔内出现息肉状隆起(纤维阻塞唾液腺所致),或者龋齿、嗳气、腹胀、腹痛、反酸、胃炎、胰腺炎、胆管堵塞、肠炎、疝气、阑尾炎、憩室炎、便秘、直肠溃疡、直肠脱垂、便血、肛瘘、痔疮……如果这些我们不明所以的众多平常问题,都与饮食中的纤维(长期)过多有关呢?

毕竟,终究,对植物的建材,我们是「消化不良」的。

是的,吃植物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顺带吃下一些纤维。但根据大家的长期实践来看,将每天的纤维摄入量保持在10克左右,还是非常可行的,而这足以让绝大部分消化问题缓解乃至消失了。

更少的摄入量也是可以的。不过如果自己的肠道早已在「巨型粪便」的撑胀下失去了敏感性,那么纤维吃得太少会容易缺乏便意,以至于便秘。便秘是对肠道最直接的伤害,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定期排便:蹲便、开塞露、山梨糖醇、泻盐,或者增加一些纤维的摄入量……

减少纤维摄入后,也会需要数月乃至数年(年龄越大需要越久)的时间才能让肠道的敏感性恢复到正常水平。

至于神圣的肠道菌群,也不劳我们刻意用纤维去奉养。肠道本身就会分泌黏蛋白去喂养肠道菌群;而我们吃的动物性食品中,那些未能吸收的氨基酸,还有各种动物多糖(糖蛋白、糖脂等)也都是正儿八经的「益生元」。比如筋腱、软骨中不好消化的成分,会被肠道细菌发酵出乙酸,还有些丙酸、丁酸——可谓「动物纤维」了。

即使完全没有肠道细菌发酵来的丁酸,人体在生酮时产生的β羟基丁酸也一样能让结肠壁细胞获得正常供给。

纤维,这个工农业饮食的大补丁,终究只能暂时遮掩过多精致碳水的漏洞,拖延问题的爆发。

在享受了数十年「营养正确」的荣光后,纤维也该回到它原本朴实无华的位置上了——植物的建材,我们并不喜欢的营养副产品,让胃肠消化不良但在一定限度内还能接受的不速之客。

Hrym

1
查看完整版本: 纤维植物的迷阵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