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经典,做临床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四
TUhjnbcbe - 2021/4/23 16:36:00

(十七)糖尿病肾衰、心衰

这个患者冠心病20余年,心脏搭桥手术13年,心衰、心绞痛、房颤1O余年,糖尿病肾衰20余年,高血压20余年,脑瘤10余年,脑梗10余年,胆囊切除、子宫切除史,多次流产史、崩漏史,有脂肪肝。患者经常心慌胸闷,频发房颤,近两年两三天就去一次急诊科。来诊时患者面色晦暗、萎*浮肿,头晕恶心,手颤,疲乏无力,下肢沉困、遇冷易抽筋,畏寒怕冷,背疼,纳可,口渴喜热,便溏,小便频数不利,夜尿,胆怯易受惊吓;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阴雨天病情加重,发作频繁;舌胖暗、有裂纹、苔少,脉沉弦缓结代。患者长期服用西药美托洛尔,注射胰岛素。

患者年轻的时候流产多次,术后不注意,后来身体越来越弱,出现月经淋沥不止、崩漏。这是气血受损的表现,所以她的舌头都是裂纹。患者病证较多,我就抓住主要矛盾。诊断为惊悸,证属脾肾阳虚,心的阴阳两虚。治宜温补脾肾、通阳益阴复脉。方用四逆汤、理中汤、炙甘草汤加减:*参60g,桂枝50g,麦冬、生地*各50g,薤白、五味子各15g,阿胶珠20g,干姜20g,炮附子40-70g,山茱萸30g,肉桂40g,茯苓30g,炒山药30g。

患者依上方加减治疗,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原来是两到三天必到急诊抢救一次,现在两周发作1-2次,发作时症状减轻;原来有手颤的症状,现在消失了;恶心呕吐的症状亦消失,面色好转,精神、体力转佳。

(十八)腹痛

患者为6岁儿童,面*,盗汗,腹痛,纳食不下,恶心呕吐,便少,舌略红苔白,脉细滑缓。平素易感冒,出现嗓子痛、咳嗽,常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或者服用清热的中成药。

小儿易感冒,大人特别头痛。经常吃药、打针,时间长了,小儿的体质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影响正常的发育。这个患者和同龄孩子比起来,身材瘦小,体育课也上不了。

本病例诊断为腹痛,证属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方用*芪建中汤加减:炙*芪、炒白术、桂枝、生白芍、炙甘草、焦三仙、生姜、大枣、麦芽糟。

这个病例中小儿盗汗的症状比较迷惑人。一般认为,盗汗是阴虚或者湿热,这是错误的。这是对小建中汤没有很好地理解。小建中汤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了5次。《伤寒论》中出现了两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中出现了3次,“男子*,小便自利,与虚劳当用小建中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证有寒有热,但是归结点在哪?脾胃不好。尤在泾有段话:“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欲求中气之力者,必以建中也。”所以,用小建中汤调补脾胃,恢复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则气血有源,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许好多女性常四肢酸痛、疲乏,有时候盗汗、烦热,即小建中汤证。

另外,章虚谷说得很好:“此方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荣表里,调阴阳,和气血,而使塞者通,逆者顺,偏者平,隔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顾武*老师总结的这句话,我觉得挺精辟的:“调和营卫,不论有表无表,扶正祛邪,不在有汗无汗,调和脾胃,不分内伤外感。”一个小建中汤能治多少病啊。

(十九)前列腺增生

患者男,42岁,年10月5日初诊。患者尿频不畅5个多月,面*,阴囊湿冷拘急,腰膝酸冷,喜热,便次多,排尿乏力而且不畅,余沥不尽,夜尿,疲乏,舌红胖、苔白腻,脉弦缓乏力。年6月B超检查提示前列腺增生,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

这个患者舌头是红的,苔有点腻。很多人看见这样的舌头,马上想到湿热。一见到口干,马上用养阴的药。我当时辨证属脾肾阳虚,寒凝肝脉,治以温补脾肾、温经散寒,方以四逆汤、理中汤、真武汤加减,其中附子第一次用60g。

服上方后,患者阴部拘急、怕冷好转,腰腿冷、便溏、尿频不畅均有听好转,夜尿减,舌红胖有溃疡,苔白腻,脉沉弦缓。上方稍做调整,重加熟地*补肾.紫石英温降。熟地*用了60g,紫石英30g,炮附子还是60g,另外还有小茴香、川椒。加减治疗近两个月,患者精神状态好转,阴部怕冷、尿频不畅、便溏都明显好转。

(二十)不孕症

病案1

其实我开始是给这个患者治疗痤疮的。她面部反复长痘两年余,多于经前发作或加重,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来诊时面色略*,痛经,血块量少,腰酸畏寒,喜热食,有时候急躁,舌红苔白腻,脉沉弦细、寸数大尺弱。已婚未孕。

现在的女孩子喜欢吃凉的,又穿得少,这会引起许多疾病,包括不孕症。天寒地冻,则寸草不生,没有生命的活力,怎么能怀孕呢?

当时我给她开的处方:炒*芩、赤芍、乌药、生艾叶、川芎、桂枝、当归、怀牛膝、炒山药、附子。附子用量不大,为,主要是温胞官。患者来了两次以后再也没来,后来给我发了个信息,说是怀孕了。

病案2

这也是个不孕症的患者。年来找我治疗了几次后,就没再来了。1年多后她又来找我,问她才知道已怀孕生子。

当时她的主要症状为恶寒,腰酸,下肢浮肿,月经量少色暗,腹痛,小腹凉,喜热食,舌暗苔白,脉沉弦细缓。

当时诊断为痛经,证属胞官虚寒,脾肾阳虚,治以暖宫散寒、补益脾肾,方以*芪建中汤、真武汤、内补当归建中汤加减。

(二十一)脑瘤术后发热

这个患者当时因头痛做CT检查,诊断为母细胞瘤第四期。肿瘤直径4cm,患者做了手术。术后患者每天下午3点就开始发热,西医给予抗生素(具体药量不详)、肛门栓剂退热。肛门栓剂一塞进去,患者马上出汗,烧即消退,但第二天又烧起来,持续了两周。

患者7月1日来诊,症见面*,精神不振,疲乏,因手术脑部受影响,语言表达不清楚,语声低微,但是意识清楚,时呃逆,纳少,喜热食,口不渴,尿不*,便稀,每天两三次(之前大便是干的,用肛门检剂后变为大便稀),舌淡红胖,苔白腻厚燥*,左脉弦数略紧,右脉弦细略数、尺弱。

本病例辨证为阳虚发热,治以温阳补中、除湿发热,佐以解表,方用桂枝人参汤加味:*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法半夏、厚朴、生*芪、桂枝、生姜。3剂。服上药后,体温下降至36.5℃,饮食、睡眠均有好转。

7月4日,患者又出现发热,体温达37.9℃,纳少,精神不振,便溏,呃逆,头时胀痛,尿*,舌胖红,苔白腻,左脉沉细弦滑、寸略大,右脉浮弦细滑数、寸大。拟加清利之品。处方:*参、苍术、白术、法半夏、泽兰、泽泻各15g,佩兰30g,干姜15g,厚朴15g,*芩6g,荆芥10g,茯苓30g,滑石20g,生姜3片。3剂。

7月9日,患者家属告知,发热已退,准备进行放疗。患者打算放疗后再找我看,结果他只存活了4个月。

患者术后耗伤气血,又发热两周,一方面用栓剂多次发汗,身体亦虚;另一方面栓剂有泻下作用,也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可以视为误汗误下,伤及正气。患者虽然有热,但湿也比较重,方中虽有滑石、茯苓、半夏,但是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白术、干姜祛湿效果最好。各位在门诊都能见到湿热缠绵难愈,湿热交织,如油入面,胶结难解的病患,一般用芳香化湿药、淡渗利湿药、苦温燥湿药都不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那么,根本问题在哪儿呢?在阴阳。湿热是什么?热是阳,湿是阴邪,最容易损伤阳气,最容易阻滞气机,而且湿邪不祛,热也祛不了,湿邪一祛,热邪就孤立了,热势很快就能退。因此,治湿、治寒、治阴一定要用白术、干姜温阳,桂枝、炮附子也都可以用。我曾治疗一个乙肝的患者,是30多岁的小伙子。他吃完药之后症状改善得非常好,就是肝功能指标降不下来。我什么方法都用了,后来我就在清化湿热药中加了温阳药桂枝、白术、干姜,肝功能指标马上降下来了。

热不要紧,是在湿聚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热。这个热重或者不重,要看舌头,不是看舌苔白不白、腻不腻,而是看干不干、燥不燥。如果是热盛,苔一定是干燥的;如果苔很滑腻,那是阳虚;如果茌滑腻的基础上,有一层*苔,那是一种浮热,不用管它。辨证就是两个字——阴阳,可以胃寒热来代替,等一会儿咱们谈这个。

(二十二)奔豚气

患者,男,52岁,来自内蒙古林区。患者3年来人睡之后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伴四肢、腰臀畏寒,阴囊潮湿寒冷、抽掣,胸闷,心。蔬,气短,口苦,头晕,喜热,食凉则胃痛、腹泻,尿频,精神不振,极度疲劳,受凉及劳作后诸症加重,舌暗红胖,苔白腻厚,脉沉细缓。该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晚上发病,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一闭眼睛马上感觉肚子胀,夜眠后明显,自觉有气上冲,而且人眠则腹胀。既往史:糖尿病、高脂血症、胆囊炎、肝脓肿、动脉粥样硬化。

后来我仔细询问病史,他在林区负责装卸工作,当地气温最低的时候能达到-40°C。他干活的时候出汗,出汗后又受风,吃也吃不好,长年累月,导致体质非常虚,而且寒象非常明显。

本案诊断为奔豚气,证属阳虚寒盛,寒凝肝脉,寒气上冲。治以温阳散寒、降逆平冲,方以桂枝加桂汤、理中汤、四逆汤加减:*参、桂枝、炙甘草、炒白术、炮姜、茯苓、肉桂、炮附子、怀牛膝、生白芍、厚朴。7剂。

复诊时,患者精神、体力好转,晨起四至五时气上冲至头(原来是凌晨两点开始),喜热畏寒,阴囊湿冷,腿凉无力,尿急,尿频,大便稀,入眠仍然腹胀,舌红胖,苔白腻滑,脉沉弦细缓、尺弱。此为心脾肾阳虚,寒气上冲,治以温阳降逆平冲,方以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加减:桂枝、炙甘草、炒白术、茯苓、法半夏、炮姜、怀牛膝、炮附子,小茴香(先下)、厚朴(先下)、吴茱萸(先下)、生姜片、大枣。20剂。

服上方20剂后,患者精神、体力增加,足冷缓解,下肢较前有力,夜发奔豚减轻,腿冷也有缓解,阴囊潮湿、抽掣好转,仍有气从少腹上冲,心慌气短,腹部胀大,入眠时尤甚,便稀溏,口干口苦,食凉胃痛,多梦惊悸,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无力。继续用上方以温阳平冲降逆。桂枝加量,炙甘草、白术、茯苓、法半夏、炮姜、乌药、炮附子各10g,小茴香12g,厚朴10g,吴茱萸30g,川椒15g,生*芪3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生姜3斤,大枣5枚。

这个病例,首先患者受寒病史很明显,再一个是全身寒象,心、脾、肾阳气皆虚,导致夜发奔豚,入眠腹胀,受凉加重。患者有灼热、口苦的症状,容易迷惑人,注意不能用清热药。

治疗奔豚,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有3首方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奔豚汤。这3首方子只是给我们指导,具体的情况只靠这3首方子则力量不够。比如,对于有大寒者,像这个患者心脾肾都虚,寒滞肝脉,就要温肾阳。另外,这3个方证,都与惊恐有关。本例也有恐惧,这与寒滞肝脉有关,肝胆功能受到影响,会出现恐惧。

《伤寒论》是理法方药具备、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救逆、治疗疑难杂病、抢救危重者专书。过去西医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疑难病、重症、危证、急证都是中医在抢救。纵观中医学的几次学术发展,学术繁荣,都与中医治疗大病、急症、疑难病有关。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是个大家族,“向余二百……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所以才诞生了《伤寒论》这部不朽的巨著,是中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到了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时温病学兴起。中医学就是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在治疗急症、危症、重症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现在我们把这些都给丢了,实际很可悲。

张仲景写《伤寒论》的意义,就是见病知源,思过半矣。你要能把《伤寒论》看懂了、学好了,就能把疾病的问题想通一半以上。张仲景还是很谦虚的人,但是敢说这话的人,没有第二人。见病知源,看到一个一个的症状、一个一个的疾病,马上知道疾病的症结在哪儿,病机在哪儿。后世医家评价《伤寒论》为习医之经典,方书之大成,临证之指南,万世之瑰宝。《伤寒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技术,是中医学的灵*和镇宅之宝,其理法方药是解决世界医学疑难问题的金钥匙。李可老中医说过一句话,《伤寒论》是照亮祖国医学发展的灯塔。韩国有个学者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的题目就是“《伤寒论》照亮了韩国医学发展的道路”。《伤寒论》是一门核心技术,大家知道,我们不管在哪个行业工作,都要掌握技术,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也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你才能有竞争力,牙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非常重要。

中医书籍原本汗牛充栋,但实际上没多少书,都是竹简、木简。现在的中医书籍可多了,浩如烟海,你不可能读完。我记得任应秋老先生发誓要把中医书籍读完,结果他过世前可能读了只有60%。有些书可以不读,可以粗读,可以泛读,而《伤寒杂病论》《内经》《神农本草经》,包括《温病条辨》,是需要精读的,需要付出一生的心血,一生的精力。人生活在社会上特别不容易,除了读书、干业务之外,还有许多事。人生苦短,你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读那么多的书。什么书都不要读,就读经典,有精力你再看别的。经典你穷一生的精力,也只能是逐步接近它的真理。还有人说,人生破万卷,但是能使你明道的,就那么几本书。人生经历万事,而这一生中能够证明你功过是非的,几件事而已。我总跟学生讲,要干好业务,就读经典的著作,没问题。

(摘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p-)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经典,做临床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