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伤寒论苓桂剂类方运用
TUhjnbcbe - 2021/4/7 14:00:00

[导读]《伤寒论》苓桂剂类方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棗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关于水液代谢:《伤寒论》中水病涉及到以下脏腑: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2,脾阳(气)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3,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一)类方:一、苓桂术甘汤 (苓桂剂的代表方):

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條)伤寒误治,(正治---汗法)。误吐---伤胃、或者误下---伤脾。心脾阳气损伤,土不制水,下焦水邪因此上逆(不同于上冲之奔豚)。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胸部胀满,胸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头眩-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脉沉紧---病不属表寒,而是里有水饮。故脉不浮紧。发汗(犯虚虚之戒)-伤经脉之气,经脉之气不利。“身为振振摇者”不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而是苓桂术甘汤证误用汗法以后的变证,(病机同82条),同属阳虚水停,可用真武汤治疗。《金匮》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咳喘(痰饮)轻者---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病之重心在脾,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痰饮重者,病之重心在肾,用真武汤温化。水寒射肺---外寒内饮(咳喘,吐大量泡沫清稀痰)。小青龙汤-散外寒,化内(肺)饮。小青龙汤-辛温燥烈药过多,不可久用。三,四付以内观察,水饮未化尽,苓桂术甘汤善后。本方衍化方:苓桂味甘汤,苓桂苡甘汤,苓桂杏甘汤。临床用苓桂术甘汤:1,心脏病,心肺功能差,胸闷,喘,心悸;2,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小青龙汤治其急,苓桂术甘善其后”。3,眩晕-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等);无原因的眩晕,不一定四症均有,为心脾阳虚,水邪上逆者即可应用。二、苓桂枣甘汤

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條)成因:发汗后,心阳被伤。病机:汗为心之液。发汗后,心阳被伤,不能下温脾肾,其人脐下悸,下焦水气有上冲的趋势。发汗后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弱者先伤之:平素心阳不足,先伤心;脾阳不足,先伤脾…下焦水邪,乘虚上冲。奔豚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脐下悸”水邪与正气相争,见腹部肌肉不自主,无规律地跳动;也可见病者对腹主动脉搏动的敏感性增高,可能由于组织间隙水液增多所致。多种表现不尽相同。“脐下悸”为奔豚发作的前兆症。苓桂枣甘汤培土,泄水,安肾。心阳得复,肾水得平,脐下悸自止,奔豚自然就不会发作了。苓桂枣甘汤在《伤寒论》中用于①心阳虚下焦水邪欲冲,欲作奔豚。②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发作奔豚。

三、苓桂姜甘汤(即《伤寒论》之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

中焦蓄水症-----和五苓散证的下焦蓄水证有本质的区别。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通過上面的條文分析,茯苓甘草汤之主症有:1。胃脘胀满,心下悸动---胃阳和水邪相博。2。厥:水邪阻滞中阳,中阳不达四末,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鉴别:1、口渴----水蓄下焦,津不上承----(膀胱主司全身气化机能)故口渴----五苓散。水停中焦胃脘,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故口不渴---茯苓甘草汤。2、小便-----膀胱气化不利,故可见小便不利---五苓散;水停中焦胃脘,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故小便利----茯苓甘草汤。治疗:温化水饮相同,但: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阳以化水饮;五苓散重在温膀胱以助气化而利小便。

苓姜术甘汤(肾着汤)

出自《金匮要略》,由茯苓12克,干姜12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组成,

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干姜,温阳利水经典方剂,此脾肾阳虚,不能温化寒水,所致肌肉四肢沉重不堪,腹部下垂甚则蓄水,小便频繁,大便溏稀等症,此脉沉紧。

1.肾著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原文仅一条,主证:口不渴,腰中寒,小便自利,四肢逆冷,此四症状同时出现,若脉沉紧用之安可。与苓桂术甘汤相比,在于桂枝和干姜,从药性相比干姜比桂枝热,干姜温中下焦,桂枝温中上焦,若上有水饮则用桂枝,若下有水聚则用干姜。

五、五苓散:

组成:白术9g,泽泻15g,猪苓9g,茯苓9g,桂枝6g。(本方注意药量----泽泻用量最多,桂枝最少)。原因:1、太阳表证,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2、太阳表证,抗邪于表,正气不足(膀胱气化机能低下者),饮水过多,水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见:1、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渴而多饮饮不解渴),渴欲饮水。2、排出废水功能下降见:小便不利(小便少,非涩痛不利)。3、少腹苦里急。4、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兼证)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证:水邪上逆。

经方临证苑

杨兆林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苓桂剂类方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