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伤寒论慢慢教2
TUhjnbcbe - 2021/4/5 19:15:00

第一周1-1傷寒論序張仲景生平內經+湯液經法

卷三傷寒例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

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晤。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1-5感冒傷寒論基本輪廓概述。六經傳病。

足太陽膀胱經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如果足太陽膀胱經有問題,可能會出現相關症狀:

-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椎左右各兩條,和脊椎是否正有關,也可用治足太陽膀胱經的藥去治療這類病症。

-腎臟機能:排尿功能,蛋白尿,腎衰竭也和膀胱經有關。

如果把六經病精通的話,很多奇怪的疾病療法能想得到。

講義:P2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

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脾胃與肌肉相表裏,脾主肉。足陽明胃經多布於面部,病則眼乾、鼻乾。足陽明胃經頭痛一般在眉間。),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當能量運行在胃經上時,邪氣戰場從營衛轉到肌肉(脾胃範圍);或津液不足,轉到肌肉範圍。肌肉產熱機制高。人會發高燒、出大汗怕熱。是需要石膏的陽明白虎湯)(脈尺寸俱長)如果沒有逼出去,則入手陽明大腸腑,大便乾,排不出。此時以承氣湯,大黃芒硝通大便的同時,把病邪從腸道內側拔除。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內耳控制平衡的部分水份紊亂,會好像被蒙住,聽不清)。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小柴胡湯—清淋巴足少陽膽經走體側,貼著淋巴系統。淋巴可歸入廣義的三焦。膽經受邪代表抗邪系統進入淋巴系統。淋巴涉及水代謝,會口苦、頭暈

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少陽經盤旋在頭側。中間夾腦部下丘,控制體溫的機制。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於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傳到脾經就沒有消化能力了-à上吐下瀉。

太陰經水瀉水瀉————理中湯下利清谷——腎陽不足。理中湯+附子,四逆湯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足少陰腎、手少陰心。心是靈*的中樞。心腎受邪①人會變遲鈍。②扁桃體痛。(扁桃體的能量多來自于少陰腎經脈浮à發炎脈沉à少陰經能量被切斷,扁桃體死掉了。要用通少陰經的麻黃附子細辛湯

)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陰不足:煩躁,無法入睡。---à朱鳥湯

⑤其他可能的併發症,許多病會死在少陰。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肝經,風木之氣,風木是陰陽、水火在混合時產生的流動。人的陰和陽靠厥陰區黏合在一起。厥陰受損,陰和陽會脫開。

當歸四逆湯時氣血相和治手指尖端發冷發白(手指尖是陰經和陽經的交匯處,若陰陽脫開,手指尖會冷,麻木,慘白,無知覺。)(雷諾氏症)

厥陰的區塊:肉體的肝和心,及其之間的橫膈膜——筋(涉及消渴、心臟病、高血壓等)

烏梅丸:寒+熱+酸把寒和熱“縫”回來。

總結:傷寒部分框架:

少陰病à心臟病、腎病的治法;

太陰病à消化系統的調理

少陽病à修復淋巴、膽腑。大柴胡湯,柴胡芍藥積實甘草湯à排膽結石(化小後再排)

膀胱經à正骨;陽明經à美容

第二周2-1足太陽膀胱經講義P6中醫譜系歷史變遷JT96傷寒論慢慢教2-12-2.doc2-2傷寒論的框架六經治法中日經方à時方演變史傷溫之爭2-3膀胱經講義P7關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內經摘錄

2-4針法忌諱,難點。腹部à募穴使髒的能量凝聚安寧背部à俞穴使內臟更有活力艾灸隔姜灸艾粒補法:不可有風;瀉法:吹艾條越陳越好,如用新艾,宜隔薑灸或者離皮膚距離遠些。取穴:穴位往往是骨風或肌肉交界點。●風門+肺俞治療冬天發作的氣喘。●厥陰俞對應肉體的心臟(膏肓區: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心俞古書:禁灸

●督脈:神道、靈台、至陽à促進骨髓造血機能(心生血,通過補心改善造血機能)

△如果灸到上火,收火法:灸足三裏,如果還不夠,用附子+吳茱萸打粉用醋捏成團,貼湧泉穴。(使陽氣下沉)

●委中能瀉熱*之氣,血分的熱*

●尺澤瀉氣分熱*(經絡就象河流,轉彎處容易淤積)

第三周3-4傷寒論卷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講義P13受邪與傳化

病*一開始進入人體時,人會怎麼樣?

風者,百病之始也。(1-外在氣候;2-受病*感染後,如果排除不盡,會殘留凝聚愛臟腑,形成病變)

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日常保養措施)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

衛氣:比較粗捍,活潑的氣,在經絡之外起保衛作用。(與風同氣)﹌﹋

榮(營)氣:陰柔、滋養的氣,流在血管經絡裏。起滋養作用。(與寒同氣)↙邪氣於人“同氣相求”現象:

風(陽):混雜在人體陽的經絡部分

寒(陰):寒於骨“同氣相求”會鑽入骨。直接穿透衛氣,進入營氣、骨節。

衛氣來源和構成:1-太陽寒水之氣,被命門火蒸動而上行;

2-食物的營養和能量,由脾胃消化進入心,胸中大氣區塊;進入經脈,其中比較粗的能量被釋放的體表;

3-表皮屬肺金、肺氣;

4-三焦輸布之氣彌散出來,也會變成一部分衛氣。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營氣來源於食物,輸入心區塊。汗水於心臟血液的能量相關聯)

營衛是抵禦感冒的表層能量

衛氣得複,邪氣乃索。

命門之火——守邪之神三焦腑à氣街

(邪氣)中於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

正面後面側面

外邪入侵的其他方式:

曬傷、大風也是外邪入侵的一種

心情差,邪氣也容易傷心

形寒冷飲(體質寒,食冰)---------------------傷肺

摔跤、生氣,怒------------------------------------傷肝

傷寒論、難經的脈法:從上往下↓肺第一層剛沾到皮膚

↓心略往深

↓脾胃再按

↓肝再按

腎再按深

3-5傷寒雜病論卷第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6.1太陽之為病。★脈浮(正氣聚積在體表於邪氣對抗。),△頭項強痛而★惡寒。(總綱)

太陽經過區域浮:表證的重要指標寒:太陽經病的重要指標寒傷營,無論燒到多高都會怕冷

6.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與平時脈相似,不緊)者。名為中風。(風傷衛)

汗孔開,皮膚有濕潤感

6.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不通則痛),嘔逆,脈陰陽(尺寸脈)

俱緊者,名曰傷寒。

無論是否已發燒(寒傷榮)

脾胃之氣被調去抗擊感冒病邪;感冒時要少食少飲,不要消耗脾胃能量

怕風或怕寒,說明邪氣還在表層。人體內外反差大

參照3.31脈法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痛(寒氣凝滯不通),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6.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恍惚失神,不自覺的動。標示陽明實熱。有熱不散會心情不好。),脈數急者,此為傳也。

沒有變化吐:標示少陽(?不一定)數:快急:猛烈

6.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此為不傳也。

傳屬:一個病症從前驅期到定型期的過程。六經任何一經都可以直接感染,邪氣都會經過太陽經,最後歸著於真正受病的經。

轉屬,轉入:抗病機制由於體質的變化而轉入另一個區塊。如:太陽經--à陽明經

傳,經傳,行經,再經:一個生命現象的週期。

6.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體內有發炎實熱時,惡風惡寒感會被體內實熱抵消掉),為溫病;若發熱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溫病2類:①發炎②熱傷風——傷津液,如太陽轉陽明就是由於津液不足,寒水之氣不夠。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熱邪逆傳心包會燒到昏迷或半昏迷),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上下焦,尺寸熱邪鬱在身體呼吸粗重燥熱的氣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熱邪逆傳心包會燒到昏迷或半昏迷)失溲;

水分被抽乾腎經受損(腎主二便)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血液中的血漿被逼到體表),劇則如驚癇,時瘈瘲;

火療法熱傷津液引起的僵直抽筋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逆:誤治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冬天,氣密藏。如果身體有虧損,病邪會進入。而此時身體的抗病機制處於休眠狀態。病*進入身體使免疫系統變弱。到了春天,身體容易感染各種炎症。(類似於HIV的病機)

臨床上:

“不藏精”容易發成少陰病少陰經病à扁桃體發炎發于溫病得少陰病的概率很高。

●少陰病:脈細沉,即使扁桃腺發炎,還是要依照少陰病的醫法,不能用清涼藥。

●熱傷風:脈浮,下空。類似于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脈。

●溫病:脈扎實有力,滑。類似于陽明白虎湯證,承氣湯證,需用清熱涼血藥。

6.7病有發熱惡寒,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抗病系統積極抵抗抗病系統消極承受

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見講義P16典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à陰水的成數六

地二生活,天七成之à陽火的成數七

湯液經法:陽進為補,其數七火數也

陰退為瀉,其數六水數也

旋覆花:“貫通五臟真元”古方用於續筋:旋覆花(根)和黃糖、黑糖搗爛,敷於斷筋處……

6.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感冒一般7天或2周好,人體有7日週期)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參照P20條文3.10和3.30)

經:週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足三裏穴增強抵抗力,使病邪不出現下一個週期),使經不傳則愈。

不一定是會傳陽明,而是任何經都有可能。

6.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上午10點至下午2點)

6.10風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常常易感冒的人,身體習慣感冒狀態,病去後,身體感還沒有調整回來,需要2個6天週期來慢慢調適。

6.11病人身大熱(體內太寒把熱逼到體表。絕不是“發燒”就等於熱症),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實熱:脈可能沉、滑。滑脈:有裏熱例如大青龍湯證:煩,有裏熱。

桂枝湯證

6.1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浮取沉取營分汗出,營分能量更加流失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感冒時胃口不開,是客症,不需要處理。陽明區的能量支援太陽區塊,因而沒有能力消化)者,桂枝湯主之。

打噴嚏

6.14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萬方之祖——桂枝湯

桂枝三芍藥三甘草二生薑三大棗十二枚

桂枝湯結構分析:

桂枝:補心陽。與心的能量結合,順著動脈衝出去

芍藥:1-使平滑肌放鬆。鬆開脾胃區塊à靜脈放鬆à血從靜脈末梢拉回(解倉、容餘)2-限制藥的作用範圍。對要作用的場域有收斂作用。只用桂枝,芍藥,作用場域限制在血管(營分)

生薑:使氣“分岔”。把桂枝、芍藥的藥力分岔到衛分。

大棗:補營分。棗樹多刺,有鋒銳之氣,果肉卻肥潤→把衝突的能量轉化為滋養的能量

→保養水分

甘草:緩藥二兩定中間軸→生用:緩和;→炙:加蜂蜜考熟,補中焦。

總結:

外症:脈浮緩,出得了汗,惡風惡寒。

↓病機:風氣傷到衛氣。

治則:把能量送到衛氣。

↓1-寒水之氣

方(方法):衛氣來源:2-三焦之氣-à肺——表皮之氣

3-營氣中比較強悍的氣——————桂枝湯選擇的路徑

第五周5-6

計量單位換算:桂枝湯煮法、服用法和注意事項: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漢代1兩=現代15g,漢代1升=現代cc..後世一斤=16兩=g,後世一兩=現代37.5g,後世一錢=現代3.75g

(煮三碗,如果一碗病除,剩下兩碗就不要喝了。)

煮藥用水和棗依照比例減少

一般七碗煮到五~四碗之間

時間:半小時左右(發散藥不宜久煮)

熱稀粥:水多,稀的粥。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漿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用後注意事項:加衣服,喝熱稀粥或熱水幫助發汗。桂枝湯發汗:不可出大汗,微汗就好。出大汗會傷元氣

*白芍:最好用炒白芍,生白芍性偏寒。脾胃虛寒體質的人可能會拉肚子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禁忌詳解:生冷:桂枝湯的藥力是從脾胃引發出去,所以不能讓脾胃能量有額外的消耗。生菜、水果、冷飲會降低脾胃熱能。

粘滑:肥膩之物對發表、發散的藥物有克制藥性的作用,可能會導致發散藥發散不出來。例如:藥物配伍中有地黃就搭配麻黃同用就不發汗。

肉面:面是麥子做的,比較偏熱性。可能會影響桂枝湯的作用場域。肉類是古人不常吃的事物,脾胃忽然吃到會不習慣,增加脾胃消化的負擔。

五辛:蔥、蒜、辣氣味重,是發散類食物。

桂枝湯本身就是發散藥。可能會對藥性產生干擾。

酒:生薑、桂枝遇酒會與酒的濕熱相結合,形成更嚴重的濕熱。

酪:各種乳製品。成年人消化乳品最消耗腎氣和脾胃之氣。

臭惡:味道重的食物會干擾藥性正常發揮。

本草

桂枝

衛氣屬陽,營氣屬陰。桂枝通陰中之陽(走營分,行於血脈中)貫通身體的能量。

《神農本草經》引述:

牡桂上品:味辛溫·無*·生山谷·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菌桂上品:味辛溫·生山谷·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桂枝(清化產的肉桂是好肉桂的代名詞)

牡桂味較清,入上焦,補心陽

肉桂(菌桂)味較重,相對桂枝比較走陰,走下焦,補腎陽,命門之火。引火歸元,補足命門火,口水會變多。(肉桂製成米糊丸可封存肉桂的氣味和藥性,治瓜果傷。)肉桂不能用太多,否則會燒壞腎。只能少量使用。

桂皮桂心:古代藥效偏於肉桂。取樹枝à桂枝取樹幹à肉桂

芍藥芍藥中品:味苦平·生川穀·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有關足厥陰肝經)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緩解絞痛疏通淤凝的血不通則痛配合補氣藥效果好

*芍藥使血液回到肝裏,是養肝的藥,養肝血。

味:並不酸,是收斂而曖昧不明的味道收斂

癥(zheng):確定是有一塊實質的腫塊。

瘕(jia):有時有,有時沒,是血液迴圈不良造成的。

白芍:養血滋陰赤勺:破淤血

*用法:

◇甘穗半夏湯:有痰水糾結在上焦,加芍藥把痰水拉下來,轉入膀胱。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腸胃無力把水運化,用芍藥幫助其他藥把水拉到下焦。

◇芍藥有滋陰作用,與補氣藥同用效果好。

◇治療急性腸胃發炎,芍藥可以把黃芩((輔行訣)小陰旦湯:黃芩取代桂枝,黃芩寒涼,清上焦火)的藥力拉到脾胃區,清中焦火。

◇芍藥用量的調整,可以限定藥物的作用範圍,用量越大,越向內。

乾薑

乾薑中品:味辛溫·生川穀·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寒性出血(或者冬天吐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

咳嗽時肺部有濕氣暖中焦腸胃道積冷水(過於濕寒)

·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古代通“疆”=“強”禦濕之菜。

味辛:金容平之氣,可分開“勾芒”之氣。

生:走而不守(生薑吃太多會散氣)

乾:守而不走(“附子無薑不熱”)

炮薑:à張仲景時代的炮姜是乾薑再加以烘烤,使辣味散去些。辣和熱都減少,帶微苦。à現代炮薑,炮製太過,太黑,松,藥力太少。

*用法:

◇用其“熱”à甘草乾姜湯:治肺(肺乃嬌藏,不宜直接下藥)冷。用乾薑暖脾胃,再慢慢把熱量傳到肺,使肺暖回來。

à乾姜附子湯:治療表層衛氣不夠,所以取炮姜、乾薑的部分熱量。

à乾姜大量用法: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對寒性體質,冬天吐血的人,血中寒太大,以致腸胃附近血管中的血液有些寒凝淤塞,血液流通不過去就從旁邊溢出來。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中用大量乾薑使脾胃暖起來,溫化寒凝之處。使血液順利流通,出血處自然癒合。不然吐血不會停止。

◇後世用法——清朝末年,鄭欽安在當歸補血湯中用炮薑。用炮姜的黑苦和當歸補血湯中的甘結合,“甘苦生陰”。強化滋陰效果。

◇現代用法——炮薑止血。“紅見黑止”用燒焦的東西止血。

◇止咳à張仲景時代用乾薑在小青龍湯,真武湯或小柴胡湯加減都用到乾薑。

à後世止咳很少使用乾薑,一般都用潤肺、化痰、降氣的藥。

◇除濕--à當歸生薑羊肉湯:生薑用到一斤,把身體下部的水度排除掉。

--à真武湯治水*(體內沒有生命力的水,無法使用堆積在體內。反之,有生命能量的水是津液)最有代表性的方

--à防己黃芪湯:生薑+黃芪的組合。灰、白、體胖、腐臭的人,皮下水*積聚太多。黃芪補入三焦,生薑打消水*。

--à桂枝黃芪湯(治感冒的方劑中一般不用黃芪,黃芪走三焦(腠理之間,營衛之間)區塊。如果桂枝湯+黃芪,藥力會被黃芪封在三焦發不到外面去。但是這樣的作用在雜病中卻能取得療效):治黃汗,用生薑、黃芪的組合去皮下水*。

--à尿*癥的偏方:(不可濫用。腎臟衰竭的病人,正確的治法是附子大黃同用。治本。)老姜的姜汁,大量飲用,使病人出一身大汗,汗裏通常帶尿的氣味,一般三天就可以出院。(大量使用,去水*)

*生薑表皮微涼,連皮煮不會太熱。

副作用:吃太多會散氣。

*古代的養生家建議秋天少吃薑,因為入秋人的元氣開始收斂,吃多薑會散氣不利於收斂。

大棗

大棗上品:味甘平·生平澤·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能把鋒銳之氣轉化為陰柔滋養的能量比較補營氣,走在經脈中(相對于衛氣行於血脈外面)

·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脾主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

補充營養,滋養脾陰安定甯神溫和化,比較入營分

葉:覆麻黃能令出汗。

葉仍然含鋒銳開拓之氣,用一點點麻黃敷葉粉能助發汗。

陽胃把活潑的能量養脾平胃氣陰脾轉化為陰柔的能量

*用法:

炙甘草湯:棗用到30顆。(治心跳不律)

當歸四逆湯:棗用到25顆。

重症肌無力:脾陰實,太濕。用平胃散:蒼朮去濕,去脾陰實。

本草中“百”——很多“諸”——幾種

甘草

甘草上品:味甘平·生川穀·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化膿的腫塊)·解*平和,緩和各種偏性補脾陰,陰有形消炎

·久服輕身延年。

*:*者,氣之偏也VS香者,氣之正

(用藥在上古時代稱為“用*”)

甘:土有緩和、中和*性的作用。

解*:古時用來解*消炎。一般苦寒藥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甘草可以緩和症狀,而不會對人造成損害。

(直到清代發現金銀花,性涼,可消炎解*,對人損害小,漸漸代替生甘草用來解*。

甘草生:具有“類固醇”(緩和劑)的功用。其副作用是:多吃會變成“月亮臉”“水桶腰”炙:用蜜炙過,可以消除生甘草的副作用。

*甘草黑豆湯:消除藥性。甘草5錢+黑豆1兩。用於吃錯藥後的補救措施。黑豆:吸收藥力藥性。

傷寒論傷寒論卷六卷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6.15太陽病,項背強儿儿,及汗出,恶风者,,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后脑勺或肩背僵硬後腦勺或肩背僵硬桂枝汤桂枝湯++葛根四两,桂枝芍药各减一两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各減一兩

先(使藥性慢慢發作。藥煮越久,越緩.)煮葛根减二升煮葛根減二升

葛根本身就有清太阳经的效果。葛根本身就有清太陽經的效果。桂枝汤到太阳经是间接作用,所以使葛根缓发。桂枝湯到太陽經是間接作用,所以使葛根緩發。使桂枝汤先发力,葛根再接上。使桂枝湯先發力,葛根再接上。

本草

葛根中品:一名雞齐根味甘平·生川谷治消渴·身大熱·嘔吐

把津液升到上面把津液升到上面感冒的燥热感冒的燥熱热吐,卒吐,清胃热熱吐,卒吐,清胃熱··诸諸痹痹··起陰氣··解诸*解諸*;;在古時容易取得

后脑勺僵硬後腦勺僵硬可以解巴豆*(热)。可以解巴豆*(熱)。凉润的葛可中和巴豆的热。涼潤的葛可中和巴豆的熱。

葛谷葛穀(葛的種子)::直下利十岁已上直下利十歲已上

*藤蔓类药性分析对比:

葛根葛根,可以把水分输布到很远的尖端(与太阳经类似)。,可以把水分輸布到很遠的尖端(與太陽經類似)。所以可以把脾胃区的水输到太阳经。所以可以把脾胃區的水輸到太陽經。共同点:共同點:凉涼、、润潤栝楼根栝樓根(天花粉)和土瓜能结出瓜实。(天花粉)和土瓜能結出瓜實。

象征着能把津液保留在脾胃区象徵著能把津液保留在脾胃區

葛——作用在太阳、阳明之间。葛——作用在太陽、陽明之間。

用法:

葛單用:与豆豉同用

解酒:--葛花解酲汤(葛花解酲湯(使使酒酒的实热往表皮推出去的實熱往表皮推出去)。)。需醒脾胃可加人参。(散酒气的同时也散元气)

葛根粉++赤豆粉赤豆粉++绿豆粉綠豆粉1:1:11喝酒前冷水送服一汤匙。喝酒前冷水送服一湯匙。

千杯不醉(多吃也會散元氣):à葛根*芩*连甘草汤

à葛根*连汤葛根黃連湯

△△肩背僵硬(不是感冒引起的),比如空调房吹冷气造成的后脑勺僵,肩膀酸痛肩背僵硬(不是感冒引起的),比如空調房吹冷氣造成的後腦勺僵,肩膀酸痛::

煎剂:煎劑:葛根葛根20~40g20~40g桂枝桂枝10g10g炙甘草炙甘草6~10g6~10g炒白芍炒白芍30g30g威靈仙、、秦艽各10g除風濕藥鸡血藤30g

**肩膀酸痛、后脑勺僵形成原因:1-1-风湿風濕用上方;用上方;

2命門火不足。右尺脉浮大(虚的表现)右尺脈浮大(虛的表現)——治法:——治法:灸关元、真灸關元、真武汤、附子汤武湯、附子湯。。

**葛的副作用:葛的副作用:“竭胃汁”“竭胃汁”柴胡——“劫肝阴”柴胡——“劫肝陰”

时方派对葛的误解,认为葛会“引邪入阳明”不宜用在感冒初发。時方派對葛的誤解,認為葛會“引邪入陽明”不宜用在感冒初發。其实葛的作用是向外推。其實葛的作用是向外推。是感冒初期的良药。是感冒初期的良藥。

第九周第九周

●服用补养药(补阳)期间,不宜吃寒凉生冷的蔬菜水果。服用補養藥(補陽)期間,不宜吃寒涼生冷的蔬菜水果。

常年只吃寒凉的蔬菜水果,常年只吃寒涼的蔬菜水果,到到更年期更年期会會燥热,燥熱,是是由于下焦太过寒。由於下焦太過寒。

●正确的生机饮食:正確的生機飲食:断食疗法斷食療法可生陽氣破陰實

——在断食期间把蔬菜水果作为辅助食品。——在斷食期間把蔬菜水果作為輔助食品。

●天然盐、海盐(阳光晒出来)阳气比较够,可以帮助破阴实,阳气才能流通。天然鹽、海鹽(陽光曬出來)陽氣比較夠,可以幫助破陰實,陽氣才能流通。

●吃肉的话,要多吃些淀粉质。吃肉的話,要多吃些澱粉質。蛋白质有一点*性,淀粉质可以帮助消化蛋白质。蛋白質有一點*性,澱粉質可以幫助消化蛋白質。

6..16太阳病,下太陽病,下(指吃瀉下的藥,元氣被瀉走,病邪被拉進裏面)之后,其气之後,其氣上冲上衝者,可与桂枝汤,者,可與桂枝湯,方方用前法;用前法;(方(方::脉浮怕风等症状)脈浮怕風等症狀)

正确医法是把体表寒气发出去。正確醫法是把體表寒氣發出去。病邪被抵抗力托回原来的位置(闷胀感)病邪被抵抗力托回原來的位置(悶脹感)

若若不上冲不上衝者。者。不可与也。不可與也。(此处“上冲”不能和奔豚(此處“上衝”不能和奔豚混淆)混淆)(心陽不足,水邪上沖,要用桂枝加桂湯補充心陽,鎮壓水邪)

病邪不能被托回原来的位置病邪不能被托回原來的位置

6..17太阳病三日,太陽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此为坏病仍不解,此為壞病,,

((对应上条“若不上冲”的情况)對應上條“若不上衝”的情況)

桂枝汤不可与也桂枝湯不可與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病邪可能被下到不确定的任何位置)(病邪可能被下到不確定的任何位置)

6..18桂枝汤本为桂枝湯本為解肌解肌,若欺人,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者,不可與也。

风邪在最表風邪在最表麻*汤证麻黃湯證

常常须识此,勿令误也須識此,勿令誤也。。

若酒客病,亦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若酒客病,亦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必嘔,以酒客不喜甘故酒客不喜甘故也也。。(喝酒的人,吃甜的會增加煩悶感)

酒客:酒客:饮酒会增加湿热,常年喝酒身体积蓄大量湿热。飲酒會增加濕熱,常年喝酒身體積蓄大量濕熱。甘草会粘住湿热,生姜大枣都会加重湿热。甘草會粘住濕熱,生薑大棗都會加重濕熱。

偶尔喝酒后得桂枝汤证,可以喝桂枝汤偶爾喝酒後得桂枝湯證,可以喝桂枝湯++解酒药解酒藥(不可用葛根,否則回拉著濕熱走)::枳椇子枳椇子,或者麝香(当门子),或者麝香(當門子)

6..20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当湿热之气太多,桂枝汤会引发湿热郁积发炎,起脓。(當濕熱之氣太多,桂枝湯會引發濕熱鬱積發炎,起膿。))

△△咳嗽有风又上火,吃桂枝汤可能会咳嗽有風又上火,吃桂枝湯可能會发生吐血,(肺膜发炎破裂)發生吐血,(肺膜發炎破裂)

6..1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与之佳。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與之佳。

不是喘发作,而是有喘的人、很容易喘的人,感冒后会并发喘,加厚朴杏子防范。不是喘發作,而是有喘的人、很容易喘的人,感冒後會併發喘,加厚朴杏子防範。

杏仁用于喘,而不用于咳。杏仁用於喘,而不用於咳。喘是呼吸浅,缺氧的感觉。喘是呼吸淺,缺氧的感覺。

(杏仁用法多关系到“喘”,而不是“咳”。(杏仁用法多關係到“喘”,而不是“咳”。在“咳”中,与麻*同用起作用。在“咳”中,與麻黃同用起作用。))

不同不同体质體質的的人人,,感冒感冒后後有有不不同同习性習性,,有有人人容易容易一直一直咳咳。。加加杏仁杏仁可以可以预防預防这个這個症状症狀

77.12.12太阳病太陽病,,下下之之微微喘喘着著,,表表未未解解也也。。桂枝桂枝加加厚朴厚朴杏子杏子汤湯主主之之。。

桂枝汤桂枝湯++厚朴厚朴(拓開胸口厚朴也可拓開大腸肺與大腸互為表裏)二二两兩,,杏仁杏仁五十五十枚枚((去去皮尖皮尖))杏仁降肺氣

本草本草

杏核仁杏核仁下品下品::味甘温·生川谷·治味甘溫·生川穀·治咳逆上气咳逆上氣··雷鸣雷鳴··喉痹喉痹··下气下氣

降肺气降肺氣喉咙发炎喉嚨發炎肺上火,降肺气

··产乳產乳··金疮金瘡··(把血分能量帶到氣分)寒心寒心··奔豚奔豚(心陽不夠)

肺氣肅降胸痹豚:小豬(水畜)

桃仁VS杏仁

桃仁表皮有毛

“肺之果”

●破淤血,把能量從氣分推到血分,潤血

●多用會破血

杏仁

“心之果”

●從心的血分把能量帶到氣分。往下降

●有微*,含有微量氰化物。

去皮尖,烘烤一下可以把*性揮發去

●杏仁使用注意要點:à不能用來暖肺。杏仁主降而潤,不能補。治濕寒的咳不能用杏仁;

à乾,有實熱的咳可以用,須與其他藥物配合。

●杏仁主要用於定喘。

厚朴中品:味苦溫·生山谷·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

不可作補藥內外合邪脾胃有濕寒會影響心臟,厚朴可散濕寒

·氣血痹·死肌·去三蟲(去濕,改善腸胃環境)

適用於內外合邪,把體內和體表的邪氣一起排出

厚朴和枳實在大承氣湯中同用,有向寬向下開拓的力道

厚朴VS枳實

厚朴

並不高大,樹幹寬肥,樹皮厚

●氣是橫開的苦降+溫升à橫開

●配麻黃而不與柴胡同用

麻黃把陽氣從中推倒表,與厚朴都是橫向作用

●梔子厚朴湯à體表風邪與體內風邪有所牽連的風寒

●“散而不收”,能逼散腸胃區的痰水

●力道猛,多用會散氣,不宜長期服用

枳實

●成熟的枳實:枳殼仲景時代不區分

●向下墜落的氣。枳殼+白芍à排出膽結石。

●配柴胡而不與麻黃同用

柴胡走三焦區域,柴胡升VS枳實降垂直作用

●治腸胃硬滿(有具體形狀)

治腸胃脹滿(無具體形狀,有悶,脹的感覺)

●下墜的力道,但降太過會脫肛

●厚朴,黃連“厚腸胃”的思考:

都很燥,能去脾濕,增強腸胃活力;

但黃連苦寒,厚朴散氣,不宜久用。如果長期服用,要配合其他補藥。

第十周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津液太虛不能盈潤肌肉皮膚,表陽虛導致津液流失,也是由於氣虛引起的。),

用麻黃類藥發汗過度風邪仍在津液缺乏

桂枝加附子(補陽藥,救表陽虛。忌生冷)湯主之。(桂枝汤+附子一枚)

●冒虛汗,汗中的陽氣是從血液中來,汗出太多,會造成心陽虛,不能收攝體表汗孔,汗就自動流失。如果人會隨著汗出而更加虛弱下去,適用此方。

●自汗不同與盜汗。盜汗是睡著以後大量出汗。

●桂枝與麻黃的分野:麻黃湯症的中寒症狀,同時汗也出得了。表陽虛。應用桂枝加附子方

本草

附子下品:味辛温·生山谷·治風寒咳逆邪气·温中(内部或脾胃)·金瘡

大補先天之陽驅散風濕風邪進入傷口,用附子驅風邪

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風濕,痛風可改善體質

生附子:破陰實泄。

炮附子:補陽氣補。炮製過的生附子,炮熟後表皮會自然脫落。要大劑量使用才能補到把陰實慢慢推出來

烏頭:整株附子的母株。根須分化結出附子。(三年附子,四年烏頭,五年天雄)

天雄:在母株上結了五年的附子,不散開鬚根形成新的烏頭,而是凝聚陽氣生長成長長的形狀,深入地下。用於固精(用大枚附子+沉香也可以達到這樣的藥力)

側子:不成形的附子。

漏籃子:長得太小的附子,會從籃子洞眼漏出來。

天椎:沒有長成的附子,只長成小小的椎形。

烏喙:分叉的天雄,形狀如鳥喙,*性最強。

●治法及保存

à消除烏頭*性的方法:用蜜煮,再用煮過烏頭的蜜直接入藥。

à消除附子*性的方法:沸水煮,翻滾一小時左右,如果水量少無法翻滾,須煮2小時。

à新鮮附子不易保存,變質很快。一取出就要立刻用鹽鹵醃制(鹽鹵附子)

à薑炙附子:薑能分解*性,但不會破壞附子補陽的效力。

à黃附子:炮製時間更充分,*性祛除更徹底(或者用甘草炮製,烘乾)

à黑附片:用黑糖染黑烘乾。

à白附片:切片,貼在鍋壁上烘乾,*性沒有完全消除。

白附子:是一種美容藥,不是附子。

香附:莎草的根。

●附子中*解救法:蜂蜜生薑水

煮附子的原湯

《彰明附子記》

第十一周條文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去芍藥,增強桂枝湯外開的力道。也可看作桂枝甘草湯+薑棗)主之。

胸口的元氣受損,病邪進入(悶)à心陽受壓迫

太陽病,下之後,其人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可看作前條症狀+惡寒補充陽氣

△臨床上的擴展應用:冠心病,冠狀動脈硬化變窄,心臟陽氣營養不夠,會造成胸悶,絞痛。

天黑,天冷,冬天,疲勞後發作的心絞痛,有寒邪在胸中,可以用此方。

●補陽破陰實的思考:血管中有沉澱,淤積,本就是由於血液流動衝力不夠,根源是陽氣不足造成的。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段時日,不拘日數。此時可能傳陽明,也可能傳少陽),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

往來寒熱,少陽證的標示表明不是真正的少陽證嘔(傷寒論中標示少陽證的提示詞。實際診斷中不必拘泥於此,可結合所有少陽症狀來確定,如:脈弦、口苦、暈眩等。):提示詞,

清便欲自可(標示無陽明證),

动词通“续”自可;身体可自行处理

①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與之相反的脈是‘洪’‘數’‘緊’元氣不在體表抗邪,病已除,不用再抵抗

②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

脈若有若無,血分能量弱,卻發燒,說明同時也陽虛汗吐下,傷元氣傷津液,不可再用桂枝湯麻黃湯之類

③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面色潮紅,微血管充血,病沒好全,此時元氣和邪氣都很弱。風疹的癢

●病邪已被逼到體表,而邪氣也變弱,元氣也虛,風邪被逼到體表,而表不開桂麻各半頓服,只吃一次。

脉法:

数:(SHUO四声)快,有热

促:快(虚快)每分钟跳的次数多,其中漏跳一下。

结:似乎有两个跳动。

代:正常频率的跳动,但会少一拍(比较危险,可能会救不回来)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邪氣勾在後腦不能完全逼出去,人會產生煩的感覺)不解者,先刺風府、風池(風池風府是邪氣進入處,一般會從原路返回),卻與桂枝湯。

後腦的血液凝滯不通的時候,病邪不容易從來路出去。

●刺風池風府:放血療法,用放血針輕點一下,擠一滴血出來,凝瘀會疏通一些

怕痛的話,也可用刮痧片。

●煩、躁辨析:

煩:有些熱悶在裏面,阻滯氣血運行。主觀上會對平時能夠容受的事感到不爽

躁:坐不得、站不得。手足不停。身體無意識會有很多多餘的動作。例如:抖腿,陽虛的人無意的動作

●各類湯證的“煩”:

à大青龍湯的“手足煩”:手腳放在哪里都不舒服。

病機:大青龍湯證是寒氣把衛分營分都封死,肌肉悶在裏面又熱出不來。

陽氣被陰濁之邪包住不能掙脫而產生煩躁感。

à白虎湯、承氣湯:熱很大而產生的煩。(肌肉區塊發熱產生大量的熱)

à會“煩”的寒證:吳茱萸湯證——身體重要區塊,肝、脾等區被陰寒之邪糾結住。靈*會想要掙脫。身體感會很煩。

吳茱萸湯證的偏頭痛:痛得想要撞牆。(僅僅是血虛頭痛,只是痛,可以忍受)

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脈洪大者(脈洪——陽明證的特徵。如果發熱更是陽明證的明顯特徵),與白虎湯;

轉陽明有兩個原因:①病邪傳病;②氣血不足,太陽區薄,身體會自主轉陽明。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病邪散,不容易驅趕,桂枝更適用。少量麻黃開汗孔,桂枝湯面狀緩緩推出病邪。

不癢,病邪並沒有完全被逼到體表某區片。一日三服——需要些時間慢慢推出。

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如果此時脈特別躁急,硬綁綁的手感,表明津液已經不夠,即使不渴也可用白虎人參湯)者,

余邪入陽明白虎湯證再加煩渴,津液不足

白虎加人參(補津液)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若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長沙古本此處接“宜當歸四逆湯”);

與6.24條②相呼應,較偏少陰病,不可多發汗。治法參見少陰篇。

脈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小發汗法)

宋本無此句1/4桂枝湯+1/8越婢湯分三次喝,劑量輕,藥性猛(煮的時間短)。現代麻黃已煮、烘過,不必去沫。

●越婢湯治風寒之氣而有水腫清皮下水腫(例如:急性慢性腎炎)

●麻黃6量,在雜病中退水腫。和大青龍湯作用方式很相似。大青龍是把悶在體內的邪發掉

●石膏與麻黃同用,會讓麻黃不猛。白术配麻黃葉有類似作用。薑棗也可加減調節。

●桂二越一、白虎湯、大青龍比較

桂二越一

●清皮下水腫

●有芍藥無杏仁

●6.28條中“脈浮大”是肌肉外的寒邪不堅實,微邪被陽明區的熱蒸動,浮到體表

白虎湯

●純熱無寒,退肌肉熱。石膏退熱。從汗孔出

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石膏)

●有杏仁無芍藥

●肌肉產生陽明的熱,表寒邪太多,熱悶不出

●脈浮緊。(寒氣堅硬,封住體表)

熱邪內熱完全發不出來

▲太陽轉陽明

桂枝湯太陽病,邪氣未除盡,轉陽明---à白虎湯證,或白虎加人參

太陽經轉陽明之間,病邪慢慢深入,而人越來越燥---à葛根湯

肌肉再繼續產生陽明病的熱,寒邪太盛,閉住體表,出不來---à大青龍湯(太陽陽明相結合的症狀)

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胃的区块闷胀),

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病因:不是表證,而是類似于太陰病的症狀。水循环問題

胃以及腸胃區塊由於病邪而變虛弱,不會吸水,所以會水脹,停留在胃。

小腸不能吸水至下焦,命門之火沒有腎陰滋養,乾燒上來導致à翕翕發熱

▲藥性結構:

茯苓——幫助小腸吸收水分

白术——提高整個消化道吸收營養的能力

芍藥——把水分拉到下焦。芍藥有向裏向下扯得力道

▲相對之方:桂芍相對

à苓桂术甘湯VS芩芍术甘湯

à黃芩湯:芩芍草薑棗VS桂枝湯:桂芍草薑棗

(小陰旦湯)向下焦收束(小陽旦湯)

à10.24條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术湯則看似太陰實則表證。

第十三周條文

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脈洪大者,與白虎湯(產後婦人可用玄參代替知母,梗米也可換成山藥來潤腸胃);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虎湯方只要有生石膏就能成立,其他藥可根據情況替換。

本草本草

石膏中品:味辛微寒.生山谷.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高燒時譫語).口乾舌焦不能息.

味道並不辛,而藥性有辛的發散性高燒時胃裏可能有塞住的感覺腹中堅痛.除邪*.產乳.金創(破傷風:兵器傷有煞氣。外敷有消炎效果;內服清熱排除從傷口進來的風邪。)。

便秘高燒說胡話肺主清肅

熟石膏也有一點寒性。如清代的“清燥救肺湯”中就用熟石膏清熱潤肺。

但在傷寒論的方子中不可用,否則會裏熱發不出,會把人燒死。

●辛:

生石膏紋理平行à五行屬金。對應陽明經——陽明燥金作用在肌肉多些。

羚羊角

紋理螺旋形à勾芒之氣對應厥陰風木舒肝,解肝*,清肝熱*

何首烏的苗——夜交藤入肝經------à調整時差不適應。

犀牛角

作用在胃,清熱*。非常昂貴

(可用石膏+生麻代替其藥性)

●寒:本身並不太寒,發邪氣的力道大,能把高熱退下來,把熱邪從汗孔迅速排除。使身體熱度很快降至正常。

用量一定要大,小劑量發揮不了這樣的療效

涼潤

●白虎湯--à承氣湯的過渡期,燒到便秘乾結,用石膏可解。

●解凝à生石膏的容平之氣可解。不一定只是氣分,血分也可用來消炎。

●產乳:用於產後婦女

產後婦女流失很多血,陰虛體質,感冒起來會很燥熱。用白虎湯的概率很高

時方中用滋陰法,地黃滋陰,荊芥驅血中風邪。

●古代治療破傷風,石膏麻黃同用,或用越婢湯

●西瓜:天然白虎湯。又涼又潤但比白虎湯溫和,適合白虎湯證善後

●治濃痰硬結——大量石膏煮水喝。如木防己湯,治痰太結(體溫太高,津液燒乾結乾痰),粘絲狀,先用石膏水沖化後再配合治本藥

●知母中品:一名蚔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味苦寒.生川穀.治消渴熱(此處指實熱炎症)中.除邪氣.肢體浮腫(水的不平均分配,一小坨水腫。“水火勾留”發炎組織的瘀水).下水.補不足益氣。

古人比較陰虛,感冒時容易津液枯乾。現代人肉食很多,陰實。知母的用量應有所減少。

知母是很能保水的植物,不容易乾枯。但藥性只是涼、潤,並不能生水。

生水需氣——人參補氣生水。

寒涼藥性對比排列:苦味濃烈度+藥性輕重↓

上焦

黃芩+清淡可被其他引經藥引如需要的地方

天冬、麥冬補而涼肺

中焦

黃連++++退胃火止瀉

石膏

下焦

黃柏++++++++澆滅欲火知柏地黃丸

知母

大黃:並不是燥藥,而是衝擊力,用於通便。傷科用於破淤血。

藥性補瀉的思考:又苦又黃的藥,多是瀉火藥火生土,補子則瀉母

血分:涼血藥——生地

瀉心火——梔子

瀉肝火——牡丹皮(瀉陰中之火,甚至骨髓火)

氣分:清肺火——桑白皮

苦寒藥中病就好,不可久服,多則傷腸胃。

白虎湯中炙甘草用2兩,定座標,作用去限制在脾胃

梗米用0.6碗

○粳米:《名醫別錄》:味甘苦平無*.主益氣.止煩.止洩。

相對糯米而言,較硬的米

米粥有一定利尿,止瀉的功效。促進脾胃吸收水分

如桃花湯中的梗米就是用來止瀉的。

張仲景方子中用到米的4個方:煮的時間越短,陽越多,煮的時間越長,陰越多

米的用量調節:量多,味重,入下焦

量少,味輕,入上焦

6合白虎湯10碗水——à3碗水煮去7碗水滋陰

3合竹葉石膏湯消肺熱、補肺氣10碗水à6碗水煮去3碗水使米之氣輕入上焦

1升桃花湯治便濃血7碗水à2碗水煮去5碗,使米之氣加重入下焦止瀉

0.5升附子梗米湯腹中太寒,切痛,絞痛,刺痛。入於中焦第十四周人參白朮茯苓

本草

人參(补气药精是生命能的物质化)上品:一名人銜.一名*蓋.味甘微寒.生山谷.補五藏.安精神.定*魄.补精气静态的阳气

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現代的人參:吉林參遼參紅參:都太熱性,容易上火會口乾舌燥

西洋參(花旗參):比較接近漢代參的性味,清涼而補氣(很安全)

黨參:現代可用來代替仲景方中的人參。補氣、溫和、不會太猛烈,物美價廉。可加量使用

紅參:熱,性不善走。不能生津液。在藥方中使用會有風險。

太子參:藥性非常溫和,治常年的支氣管炎(人參偏熱,西洋參偏寒,黨參偏燥)

參須:較粗的須(清涼,沒有人參那麼熱性上火),也有補氣的效果,補進去的氣也流轉通暢。

西洋參角:也有類似參須的效果,價格低廉。

●檢驗人參補性效果:含一片,如果感到精神好起來,又不渴——補氣效果好又不上火

●“肺虛能補肺,肺熱還傷肺”在病還沒好時,用參會補元氣還是“補能煉邪”是不確定的問題

●如果感冒時吃人參會束住表邪。可用白蘿蔔煮水破人參的藥力。

人參補氣的路徑:參補入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腎——……慢慢慢慢傳遍全身。

如果一下子吃太多會氣機遏鬱。(塞住了)

《千金方》:參要用“長流水”來煎,以增強其流動性。

●參的用法:與五靈脂同用。五靈脂(飛鼠的便便):人參畏之,破淤血。

五靈脂泡水,人參在裏面涮一下,再煎時人參就不會悶熱而能行得開。

例:三畏湯

●「定時發作」的胃潰瘍。不需用藥,只要在發作前半小時進食溫熱易消化的東西,

2~3個月後不會太痛。再堅持一年就能斷根。

奪命散:久病不愈的病人(傷寒溫病一直被治錯,脈很弱,幾乎弱到快把不到。

用人參一兩,水兩碗快火濃縮成一碗。放到井水中泡涼,病人服後鼻樑會出一點汗,脈會恢復回來

十棗湯等峻烈方劑後,用“獨參湯”備好,下水之後,迅速補元氣。

●朮上品:一名山薊.味苦溫.生山谷.治風寒濕痺死肌(驅風濕,甚至能行至體表去死肌).痙(分兩種情況:一、高燒造成的痙直,津液已灼乾,不可用朮;二、風濕類的僵硬,適合用。).疸.止汗除熱.

冷濕的發黃止汗:使體表變乾

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白朮更好

朮:驅濕(藥力脾胃、肌肉、表皮都到達)

富含脂膏,使消化機能亢進,初服有些上火,久服有潤性

白朮以於潛產為上品,又名於朮補消化道內壁增強消化機能

生:JT推薦

炒:土炒吸收膏脂,使之較溫和焦

●特效:氣喘(嚴重)臨床上要加白朮,能很快平復

●治腰痛、骨痛。傅青主書中治:腎濕、脾濕

●白朮能利腰臍間血(氣):

à例如,婦女安胎藥中補氣藥不可多,以免使胎兒躁動。但白朮可多用,做主軸藥。可“瘦胎兒”有利於順產。

à骨刺、腰椎間盤突出:穿山甲、白朮用酒煮2遍,萃取2次混合。一天分兩次喝。

à傅青主方書:治腰痛腰酸。白朮4兩苡仁3兩芡實2兩6碗水煮成1碗水

●治良性舯塊:雞內金(生),生白朮做藥丸,

一般2~3個月能化掉。

●髓溢(牙齒長太長):白朮煮水,漱口吞服

白朮可化去多出來的骨頭

蒼朮(又名赤朮)以茅山出產的為上品,故又名茅朮

芳香,氣烈

●運化力更強,去邪去濕力道比白朮更強

●去濕氣代表方——平胃散

●以米泔水治(直接用也可)祥見講義P23

●治夜盲症。VA含量是魚肝油的20倍

●山精:從地通上天的力道。治鼻子過敏,去濕。

●治舌苔灰,脈沉、弱,陽虛便秘。

大量(3~4兩)蒼朮煎取膏汁,

加升麻1~2錢升清降濁

●驅濕、驅邪氣、驅陰氣:

剛搬到新屋,或古時居住破廟中,氣有些“髒,用蒼朮粉燃燒熏香可以避穢氣、濁氣,也可用於瘟疫流行期間,可熏蒼朮粉混合艾粉

●時疫預防藥,也可喝泡了貫眾的水。

貫眾——可殺滅弱化大部分病*邪氣。

●治氣虛、氣陷。

●煎餌:白朮或蒼朮,煮水,去渣,湯汁濃縮成膏狀。是道家養生常用的煎餌。●除熱:容易發炎是抵抗力差,補藥能增強抵抗力,抵抗力一足就不易發炎了——甘溫除大熱

人體CO2過多會莫名發熱,如果多吃補氣藥,可使體內O2含量增加,CO2減少。

例如:肉桂:(古)味濃厚——入下焦,引熱下行,大劑地黃湯放些肉桂可以把浮游之火收進下焦——

引火歸元法,導龍入海法

現代研究,植物的葉、皮關聯到肺,肉桂、淫羊霍都會關聯到肺以怎樣的方式攝取O2

用肉桂可刺激肺部吸收到更多O2使體內過多CO2被取代掉。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婦人白帶

病因——肝氣鬱,脾太濕。不能充分消化,肝氣鬱,不能疏導開。

白朮(土炒)一兩山藥一兩人參白芍陳皮荊芥……

●濕氣重的特徵:舌苔白,厚膩

眼皮浮腫

脾太濕的人,想坐,想躺

麻黃加朮湯——仲景方治風濕。(可能當年也用蒼朮)

麻黃︰蒼朮

1︰1發大汗

1︰2發小汗

1︰3從尿解

1︰4無明顯汗、尿,濕氣卻漸漸消散於無形

伏苓:一名伏菟.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脇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大多是水代謝不良造成的).心下結痛.

寒熱煩滿欬逆.止口焦舌乾.利小便(古时的茯苓长的比较久,会很有效;现代人工栽种,周期短,效力减弱).久服安*魄.養神.不飢延年。

水代謝不良產生的幫助水精之氣迴圈

治胸脇逆氣影響有形的心臟——心包

憂恚驚邪恐悸影響無形的心臟,產生情志上的恐慌憂鬱

(陽)松樹下的菌類:茯苓菌絲穿透松樹延伸到樹頂長出威喜芝

(陰)楓樹下的菌類:豬苓黑色的小快利三焦水道(狹義指淋巴系統)

竹子下的菌類:雷丸(竹的卦象為震卦)驅蟲藥,去寄生蟲

中國哲學的陰陽,形而下,有形——陰(物質現象)

形而上,無形——陽(能量)

松柏能四季常青,其靈*的本態不受“陰”的物質世界現象支配,“陽”的能量比較大●茯苓在純陽的松和泥土之間生長,肉質潔白乾淨,能把泥土裏的陰氣、濁氣、濕氣排開。

人的陽——心陽、腎陽。茯苓可以幫助保護陽不受濕氣、邪氣侵害。

●本質屬於“陽”,作用在“陰”

●化學上:含有大量電解質,幫助小腸吸收水分。小腸吸收水分的能量來自於心,

用茯苓幫小腸吸水,間接節省了心陽

●茯苓從無形的角度治水一味茯苓飲治發禿

豬苓從有形的角度治水一味豬苓飲治孕婦水腫

●澤瀉與茯苓的對比:茯苓(松下,陽)從氣的層面驅除水邪

澤瀉(水下,陰)從水裏面把濁逼出

消水,降血脂

一味澤瀉治“陰汗”打粉,和鹽水吞服。

●土茯苓:植物的塊根,去濕去風(去*)“剔骨搜風”治梅*,治頭痛。

●茯苓粉和蜂蜜或蛋清敷臉——美白

●茯神,環抱著松樹的根生長的茯苓。心藏神,入心效果會增強。

●赤茯苓,分利下焦濕熱,通利效果比白茯苓更多些。

●茯苓皮——五皮飲治皮下水腫“以皮行皮”

▲應用範圍:

治頭暈目眩,苓桂朮甘湯、真武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多少和代謝不掉水有關聯)

悸:能感覺到心臟跳動,心臟周圍的組織太濕,會礙到跳動。

奔豚:苓桂棗甘湯

治小便不利

治水飲,肚子絞痛:當歸芍藥散

補脾胃的藥很多時候需要加反佐藥來幫助吸收。芍藥、茯苓都是很好的反佐藥。

遇到脾胃藥容易上火時,可加芍藥、茯苓。

安神:酸棗仁湯。

茯苓大劑量入藥——治精神分裂“癲”(心神渙散)

如是“狂”症,分兩種病機:淤血——桃仁承氣湯

高燒譫語——大承氣湯

治汗:茯苓甘草湯、真武湯,能管轄水分

例如:治盜汗,茯苓粉,2錢/次,用烏梅、陳艾煎湯送服。

脾虛盜汗:白朮3,茯苓2打粉,每次5錢加2片薑、棗煮水空腹喝

“心汗”:只是胸口部分出汗:基本方——茯苓2錢,煎濃艾草湯吞服。

(陽虛心汗)艾草5分,茯苓2錢,綠桑葉1錢煮水喝

治熱症:小腸急熱(左尺、左寸脈都能把到),心汗如雨——茯苓2兩,黃連1錢,煮水喝。

小便頻,小便失禁的偏方:茯苓+鹿角霜等分制丸。每日三~四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慢慢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