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外感病较多,又当武汉瘟疫流行,值此时节,寒湿较重,有外寒内饮患者,解表之时当利饮,如只解表,必病变百出,故将所学所用,根据临床验证实例进行分析,分享于此,仅供同道参考,或许对奋战在疫区一线的勇士们有帮助。
《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化饮的方剂很多,尤其苓桂剂论述较多,皆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稍有变化,则主治各异,临床应用当如何鉴别呢?
一、桂枝甘草汤方证
桂枝甘草汤方见于《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过多,夺汗亡血,血不养心则心悸,汗多出于上体,下体之液随气上冲,患者以手按护心部,抑制心下动悸,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仅二味药,量重力专,降冲逆,镇动悸,缓急迫,主治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临床中无论何病,只要见此证者,皆可用之。但要注意,两药量小无效。
计谋,女,52岁,河北省承德县甲山镇人。月经期常心慌气短,绝经后常动则汗出,汗后心慌动悸,已五年余,眠差易醒,纳差,大便少,舌质淡,胎薄白,脉浮细数。证属阳气不足,津虚血少。治以温阳降逆,生津养血。给予桂枝25炙甘草12当归15,十剂,早晚各一剂,每剂顿服。三剂症减,药尽病愈。以健胃养血善后,至今未发。
二、苓桂枣甘汤方证
苓桂枣甘汤见于《伤寒论》第65条、《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5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原有里饮,误用汗法,其气上冲,激荡里饮,小腹挛急,脐下悸动,欲发奔豚,用苓桂枣甘汤治疗。
苓桂枣甘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桂枝量,加大枣、茯苓而成。加桂枝用量,则加重治冲气,加大枣治腹挛急,加茯苓治悸动。本方辨证要点是: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较重者。临床只要外寒内饮见此证者都可以用,无论神经官能症及心脏病。本方不只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只要是奔豚既能治疗。
江某,女,20岁,河北省承德市卫校人。常运动,易汗出,喜冷饮,昨日始头晕,头痛,脐下左侧悸动,有时感觉有气自小腹向上冲,同时抽痛,按肚脐左下侧较硬,并且跳动,口中和,眠差,胎薄白,脉沉弦紧。证属奔豚,寒饮上扰。给予茯苓30桂枝15炙甘草10大枣(切开)12个干姜15,五剂,水煎服。服药后除睡眠差外,余症皆消,于原方加生龙牡各30,酸枣仁30,五剂,病愈。
三、苓桂术甘汤方证
苓桂术甘汤方见于《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汤主之。”太阳伤寒,本应用麻*汤类方发汗,误用吐、下之法,表不解,内有水饮,水饮伴随冲气上犯,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表证已解,内有水饮,切不可再发汗,再发汗势必伤及经脉,出现身体振振摇动。内有水饮,无论有无表证,切不可发汗,单纯发汗,必病变百出。发汗即出此证,都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又见于《伤寒论》第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此条是第67条的另一种说法,强调内有水饮,有外感之证不可吐下,吐下之后更不可发汗,发汗后气冲饮逆之证更重,久不治疗,或经久不愈必成痿证。此条虽无治法,但是,根据临床验证,定是苓桂术甘汤治疗。
还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胃中有水饮,出现胸胁支满,目眩等症状,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应用苓桂术甘汤。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方的辨证要点是:外寒内饮出现头晕目眩,短气,气上冲,心下逆满,心下痞硬,胸胁支满,胁下痛,气冲咽喉等。临床见此证,排除实热,都可用本方治疗。
孟某,女,38岁,北京鼓楼人。两个月来头晕,耳鸣,胸闷,进食后心下不适,左下腹按有硬结,时嗳气,揉左下腹有气直冲胸膈,口中和,胎白,脉沉弦。证属水饮上犯,给予桂枝15茯苓20苍术15炙甘草10。连服五剂,证有好转,茯苓增至25,继服五剂痊愈。
苓桂枣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同为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看似出入不大,实则主治大异,苓桂枣甘汤胃无停饮或少停饮;茯苓、桂枝量重主治气上冲,悸烦;加大枣十五枚,主治腹挛急。苓桂术甘汤证为水饮停于胃,又有表证,主治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未完,待续)
所有人大家好!
北京隆源中医门诊于年寒假(.1.15~.2.30)期间传授治疗近视眼医术,掌握此医术治疗18岁以下近视眼患者,只要配合治疗,3次摘掉近视镜,7~10次左右即可治愈,每周保养1~2次,连续三个月,只要正确用眼,不复发。
学费:.00元人民币。
优惠*策:对参加学习者及家中近视眼患者免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