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剩下不到天,当初的新年愿望实现了吗?赶紧抓紧的狗尾巴,一起努力学习吧!小编精选了伤寒大家李克绍老的伤寒串讲,虽然不是快手的一方一法,但是怎么能以不变应万,提高中医内功修为,就要安抚浮躁的心,来学习下吧。
太阳病串解
一、太阳和太阳病
太,是大的意思。人体的面积,以肤表为最大,所以肤表之阳称为太阳。
肤表是荣卫循行之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其中主要是卫气,它在荣气的支援下,起着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卫外作用。所以太阳的职能,实际就是卫气行在体表的职能。旧注称“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肤表而统荣卫”,“统荣卫”就是把太阳的功能概括为荣、卫的功能。
太阳既然主肤表而统荣卫,所以外邪中于肤表之后所引起的荣和卫的病理反应就叫作太阳病。譬如卫气为了抗邪,而更全力以赴地趋向于体表,就会脉浮、发热,同时又不能正常地卫外,就必然恶寒。这些体表卫分的异常表现,也就是太阳病的必有症状。
脉浮、发热、恶寒,虽然是太阳病必见的症状,但是严格说来,这只能叫作表证,仅凭这几个症状来确定太阳病,是不够的。因为在别经受病时,其前驱期,有的也会出现这样的表证。因此,要确定太阳病,还必须在表证的基础上再有太阳病所独有的特点——头项强痛,才能说明病不但在肤表,而且也在太阳的经络,才是最典型的太阳病。
二、太阳病的分类和治疗
太阳病在卫气职能方面的改变,不但能表现为发热恶寒,而且还必然影响其司开合的功能而表现为有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总是能开能合,以适应人体体温的调节和汗腺排泄的需要。但在受邪后就不同了,有的人是卫气但开不合,有的人是卫气但合不开。但开不合的就有汗,有汗就使荣弱而脉浮缓。但合不开的就无汗,无汗荣就不弱而脉浮紧。脉浮紧者必身疼痛,脉浮缓者身不痛。这就形成了太阳病的两大类型。无汗是凝敛的象征,叫太阳伤寒,有汗是疏泄的象征,就叫太阳中风。
伤寒和中风的关键问题,是卫气有开、合之异,随之而来的,又使荣阴有强、弱之分。这样,就为其以后的发展变化,具备了不同的内在条件,也为其当前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太阳病的发热,在程度上虽然伤寒和中风之间也有差别(伤寒的发热重,中风的发热轻),但都是卫气受邪后的病理兴奋,这在医学术语上叫作“卫强”。卫强就需要发汗以泄卫,泄卫就是祛邪。无汗脉浮紧的伤寒,关键在于开毛窍,必须用麻*汤峻汗。而有汗脉浮缓的中风,不但不能用麻*,而且还要照顾到荣弱,就只能用桂枝汤。桂枝汤中有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来配合桂枝、甘草辛甘以缓汗,所以最适用于有汗的太阳中风证。这样,麻*汤和桂枝汤就成了发汗治太阳病的两大主方。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篇幅虽然大,但对于太阳病的分类和治疗就是这样简单,共余都不是单纯的或正式的太阳病,而是太阳病的兼证、夹证和变证。
三、太阳病的兼证、夹证、变证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由于感邪有轻重,体质也不相同,所以不但能出现不同的兼证、夹证,也有不同的斗争结果——变证。有的是痊愈了;有的是接近于痊愈;有的在表证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兼证;也有的表证虽然消失,却出现了另一些症状;平时的宿疾隐患,也可能随着太阳病而复发。总之,病的发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且也不可能老是停留在一定的症状上。下面扼要地讲一讲太阳病兼证、夹证、变证的症状与治疗。
(一)兼证
伤寒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兼见烦躁的,是阳气被郁太重,麻*汤的辛温,不利于烦躁,必须在此基础上,倍用麻*,再加入石膏、姜、枣,变为辛凉重剂的大青龙汤,以发越郁阳。
阳气郁闭的时间较长,荣卫滞涩,以致脉象由浮紧变为浮缓有力,身虽不痛,却不轻矫、不灵活,但也能乍有轻时,和少阴病不同的,表示外邪已有顽固难拔之势,也用大青龙汤。
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的,是邪入经输,无汗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兼解经输之邪。
太阳中风兼喘的,或者太阳病误下之后,表证未解,同时又出现微喘的,用桂枝汤都要加入厚朴、杏仁。
(二)夹证
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的,是风中夹湿。小便不利,大便不能成硬的,用桂枝附子汤。小便自利,大便成硬的,用去桂枝加白术汤。关节疼痛,小便不利,或身微肿的,用甘草附子汤。
伤寒表不解,发热而喘、咳,是夹水气,用小青龙汤,解表兼散水。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是心下夹有水饮,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三)变证
太阳病的变证,有是自然演变的,有是治疗不得当而造成的。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把前者叫作“自变”,把后者叫作“治变”。
1.自变
是指病情自然发展所起的变化。自变是从量变到质变,一般是渐变,所以病后日数的多少,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1)愈也是变。
(2)将愈是变轻了。
伤寒变轻,是由整日的发热恶寒,变为间歇发作。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的,用桂枝麻*各半汤。若仅仅是日再发,面无热色,是表邪更轻,改用桂枝二麻*一汤。
中风变轻,是由整日的发热汗出,变为间歇的时发热自汗出,这仍是卫气不和。可在估计其将要发热自汗出之先,服桂枝汤发汗。也有发热已不明显,却常自汗出而不愈的,也是病在卫分,也用桂枝汤。
以上都是将愈未愈时的残留症状。
无汗脉浮紧的伤寒,可能出现衄。衄,也是将愈的表现。但也有点滴不成流,衄而不愈的,仍要发汗。
(3)水的代谢异常。在三焦气化本来就不很充实的病人,在患中风过程中,由于常自汗出,或患伤寒后经过发汗而表仍未解,都可能进一步减弱其决渎的功能,使水但能上行外泛,而不能充分地下输膀胱。但这又不能泛出体外,就必然停蓄体内而形成蓄水证。蓄水形成后,其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消渴,甚至水入即吐,形成水逆。表证未解,也必兼有脉浮、微热等。应用五苓散温通三焦,化气行水,表里两解。
(4)血的循行异常。上述之衄,就是血行异常。除此以外,又因足太阳膀胱的经脉,络肾属膀胱,所以太阳经中之热,有可能循经入腑,结于下焦、膀胱部位的血分,形成蓄血证。血结在小腹部位,便会出现小腹硬满或拘急、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等症。小腹拘急,其人如狂的,其血尚未凝固,有可能自下而愈。不自下的,必须用桃核承气汤下之。小腹如果不是拘急,而是硬满的,是血已凝固,不攻不能自下。其人发狂的,用破血重剂抵当汤攻之。尚未发狂的,可以峻药缓攻,改用抵当丸。
(5)转属。是病已离开太阳,转入另一经。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的,是转入少阳。出现濈然汗出,大便秘结等症的,是转属阳明。既然已经转入别经,就当按别经的原则论治。
2.治变
这里所说的治变,并不包括治愈,而是专指治疗不得当,使病情更为复杂,向坏的方面所起的变化。
因治疗不当所促成的变化和自然演变者不同,它不是渐变,而是突变,因此,日数的参考价值,就不如自变者那样重要。但是误治之后所致成的结果,除了关系到所采用的治则和方剂外,也取决于内因,而内因条件的形成,总是也与日数的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治变可分为伤正和邪陷两类。
(1)伤正。不是伤阳,就是伤阴,或者阴阳两伤。
伤阳轻的,只是阳气轻微受挫,其向外的气机未变,这样就仍当解表。如“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微喘者”都是。这都当仍用桂枝汤解表,只是喘者当再加厚朴、杏仁以宣降肺气。又如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是阳气受挫较为重些,外邪已接近内陷的边缘,用桂枝汤就得减去酸敛的芍药,使之更有利于宣通胸阳。又有发汗太过,遂漏不止的,是伤了肤表的卫阳,当用桂枝加附子汤。加附子的目的,是助卫阳以固表止汗。以上这些方剂,还都没有越出桂枝汤的加减范围。
伤阳重的,则多表证消失,转虚转寒,甚至阳虚不能温化而导致水饮内动。例如出现“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是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壮心阳。心阳伤而兼有烦躁,或甚至惊狂的,多由火劫所致,兼烦躁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变惊狂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发汗后腹胀满的,是脾阳虚而气滞,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中除满。脾阳伤而吐逆不止的,用甘草干姜汤温中。汗下后下利清谷,是伤脾肾之阳,用四逆汤温脾肾。汗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是阴盛格阳,用干姜附子汤引阳归阴。这都是平素体质不同,哪一脏的脏气不足,就会出现哪一脏阳虚的症状。
因阳虚而水饮内动的,多是伤及脾、肾之阳。因为脾主散精,肾为水脏,所以伤及这两脏时,就会导致水饮为患。例如: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就是脾阳伤不能散水而形成的。又如:发汗后,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的,是肾阳虚而水上泛,论中用真武汤扶阳镇水。还有,脐下悸,欲作奔豚的,是肾阳虚不能蛰藏,肾水有上凌的趋势,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降冲镇水。此外还有用烧针疗法,针处被寒,导致奔豚发作,气从小腹上冲心的,与桂枝加桂汤以镇冲气,暖水脏。又有水停胃中,汗出不渴的,可用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
伤阴,轻的仅仅是津液轻度耗损,如发汗后轻度口干,或暂时小便量少,可以静待津液恢复,不治自愈。较重的则耗阴伤血,如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用桂枝新加汤益血和荣卫;脚挛急的,用芍药甘草汤养阴舒筋。特别是内因已有蕴热的病人,发汗伤阴之后,更容易化热化燥,加速其转属阳明。如大汗出、脉洪大、口干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发汗不解,反蒸蒸发热的,与调胃承气汤釜底抽薪。
阴阳两伤的,当扶阳与益阴兼顾。如“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用茯苓四逆汤。方中四逆汤扶阳,又加人参茯苓,养阴益气以安神。又如“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也是阴阳两虚,与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中芍药甘草益阴,附子助阳。
(2)邪陷。邪陷是与伤正分不开的,正气不伤,邪气就不能内陷。邪陷多是误治造成的,但也有自然演变的。邪陷后的变证,有协热利、虚烦、痞、结胸等。
①协热利。协热利是表邪未解,而同时又出现下利的症状。下利有寒利、热利的不同,所以治法也不同。如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以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的,是挟热寒利,当温中和表,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热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的,是挟热热利,当清里解表,葛根芩连汤主之。
②虚烦。虚烦是邪热乘宗气之虚陷入胸膈所致。热邪内扰,所以心烦不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进一步还可能胸中窒塞、心中结痛。但未与有形之痰水相结,所以心下按之不硬。本证舌苔*白厚腻,多伴有身热不去。治疗应清热除烦,栀子豉汤主之。呕者,栀子生姜汤;气息不足,栀子甘草汤;下后心烦腹满者,是气机不畅,栀子厚朴汤;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上热下寒的,栀子干姜汤。
③痞。痞是病人自觉心下满闷,痞塞不通。有气痞与痞硬两种。气痞都是胃部受下药挫伤后,无形之热,郁聚心下所致,所以虽觉壅闷,但按之不硬。可用大**连泻心汤泻热消痞。兼有恶寒的,当辨清是表未解,还是表阳虚。表未解的多兼有表热,当先解表,后攻痞;表阳虚的,是无热汗出,当用附子泻心汤。
痞硬则与前者不同,它是脾胃气机呆滞,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以致湿浊壅聚心下,所以按之较硬,但不是石硬。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就会兼有呕吐或泄泻。治法当健脾和胃,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兼伤食干嗳食臭的,用生姜泻心汤。吐泻过于急迫,干呕不止,心烦不安,下利频繁的,用甘草泻心汤。
此外,还有一种痞硬,既不吐,又不泻,却嗳气不止。嗳出的气,又没有伤食的气味,这是痰阻气逆所致,当消痰开结,用旋覆代赭石汤。
④结胸。结胸是热邪内入与痰水相结。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大结胸和小结胸。大结胸证或结在胸中,或结在心下,或联及小腹,按之石硬,疼痛拒按,不按亦痛。并兼有短气、懊、烦躁等症,脉多沉紧。治法当泻热逐水。结在胸中偏上的,用大陷胸丸;结在心下或下连小腹的,用大陷胸汤。小结胸证,正在心下,范围狭小,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这是热与痰结,脉多浮滑,当用小陷胸汤荡痰除热。
此外还有寒实结胸,它是寒痰内结,并无热邪,所以虽然硬痛,却没有燥渴、头汗、苔*等阳热症状。应用温下法,予以三物白散。
四、汗法综述
太阳病变证中的全部和夹证中的一部分,其治法都是为了纠偏救弊,而不是太阳病的正治法。太阳病的正治法只是发汗。所以要掌握太阳病的治法,只要把发汗法作一归纳就够了。
(一)太阳病发汗,首先要辨脉辨证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是卫强荣弱,宜桂枝汤。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的,是卫强荣不弱,宜麻*汤。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脉象。桂枝汤的主脉是浮弱,如果脉象浮弱,就是无汗也得用桂枝汤。麻*汤的主脉是浮紧,如果要用麻*汤,除了要有无汗这一症状外,脉象至少也得浮而不弱。各方的主脉,也就是另一方的禁忌脉。
(二)方剂随证灵活加减
例如桂枝汤的加减方就有:加厚朴、杏子,加附子,去芍药,去芍药加附子,加葛根等汤。就连葛根汤,也是桂枝汤加葛根、麻*而成。又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都是麻*汤的加减方。桂枝麻*各半汤、桂枝二麻*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又都是二方合成的复方。所以只有灵活加减,才能适应各种特殊的情况。
(三)发汗应掌握先后缓急
例如表兼里实的,要先汗后下,否则就有邪随下药而内陷的可能。表兼里虚里寒的,应先温补,后发汗,或温汗兼行,或补中寓汗。不然就会发汗伤阳,里寒更重,出现吐、利、腹胀满等。
(四)掌握禁忌证
发汗须有充足的津液,并由阳气来鼓舞。因此,凡阴虚、血少、阳虚、里寒的病人,都忌发汗。必须发汗时,需要配入其他益阴或助阳的药物。
(五)熟悉汗解的几种可能
太阳病除了服药发汗以外,还有可能正气恢复,外邪自解。这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不战不汗出而解者。这是邪衰正复,阴阳自和。
(2)不战而汗出解者。这是正气充实,邪衰不能与正气相争。
(3)郁冒汗出解者。这是正气稍虚,邪又不重,所以汗出不甚顺利。
(4)战而汗出解者。这是正气本虚,驱邪吃力,所以发战。
(5)发狂而汗出解者。这是外邪较重,正气由虚转实,两不相容,所以出现狂汗。
后两种作汗形式激烈,得汗则生,不得汗则危。
硬广时间
李克绍老的东西,毋庸置疑,绝对经典,
学习中医的人,必买书系,
此次,我社
限量,限量,限量
赠送套盒,
送老师,送朋友,珍藏……
购买链接已经为您准备好了
ps:这条广告,小编是非常有底气的,
因为,李克绍老的书,真的是经典,必读
分册图书介绍,
新书推荐(二)
李克绍全集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李克绍伤寒解惑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医药专业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购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