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蔡剑前灸疗史略兼述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及
TUhjnbcbe - 2021/3/31 23:54:00

灸疗史略

――兼述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及其灸方的研究

(代序)

灸疗,是指用艾灸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与针疗均是作用于人体穴位、或部位上的非药物疗法,故多以针灸学并称。

灸疗,同中医其它疗法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的宝贵遗产,其历史久远,且不绝于书。如《*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焫”,烧也。“灸焫”,即灸法。此段经文表述了北方地区寒冷的气候,如人们的生活习惯,使人们内脏受寒,易生胀满之疾,故适宜用艾灸疗法以驱除疾病,此即《*帝内经》“寒者热之”之治病大法也。它如《灵枢·经脉》篇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灵枢·背腧》篇对五脏之俞,尚有“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的针灸宜忌。而最早的灸法专著,当属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了。然该二书未有经穴的记载,也没有辨证施治及灸方的内容,是根据其一脉出现病候时,即在其脉上施灸。

至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灸法的论述。如条治疗奔豚病,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的记载。晋·*甫谧《针灸甲乙经》问世,标志该著是历史上第一部针与灸并述的医学著作。且对炙法禁忌症的论述甚详。如明显提出了28个禁灸的穴位。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除对药物的应用外,尤重灸疗的应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医学鼎盛的时期,国家重视、皇帝和士人知医,促进医学的发展,故宋代方书甚夥,其中就有大量关于灸于灸法记载。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一《针灸资生经》;元·窦桂芳《针灸四经》、杜思牧《针经节要》;明·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全》,无名氏《针灸六赋》;清·肖福庵《针灸全生》,王锡鑫《针灸便览》,李学川《针灸逢源》,瘳润鸿《针灸集成》。

而作为灸疗的专著,宋代有闻人耆《备急灸法》、窦材《扁鹊心书》,清代叶广祚《采艾编》,金冶田撰、雷少逸编之《灸法秘传》,陈廷铨《罗遗编》,吴亦鼎《神灸经纶》。

建国后针灸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有许多专著问世。尤自创建中医学院、针灸学院后,就有了统编教材《针灸学》课本。

元·窦桂芳《针灸四书》记云:“昔孙真人有曰:为医知药不知针,知针不知灸,不足以为上医。必也药与针灸三者皆通,始可言医已矣。”由此可知,被后世称为药王的孙思邈,非但精于方药,也是一位“药与针灸三者皆通”的医学大家。说明了自古针疗、灸疗,与药物疗法,在中医学中均具重要的学术地位。鉴于此,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课徒,有“三必”、“三知”之训,即“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并倡导:要将推拿、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提高到学科的平台来研究。故而柳少逸遵父训,其在中医多个领域中均有建树。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少阳之宗》、《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杏苑耕耘录》等专著出版。尚主编了《中医外治疗法荟萃》、《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至本世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少逸大夫整理其父、其师医疗经验的《柳吉忱诊籍纂论》、《牟永昌诊籍纂论》,及其父的《柳吉忱中医四部经典讲稿》(《内经讲稿》、《本草经讲稿》、《伤寒论讲稿》、《温病学讲稿》),对《*帝内经》的研究,少逸大夫出版了《<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经络腧穴原始》、《五运六气三十二讲》、《五运六气简编》;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出版了《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其学术研究与临床经验的专著有《柳少逸医论医话选》、《柳少逸医案选》。

少逸大夫非但是一位方药应用的大家,而且也是一位针灸、推拿疗法的行家。如对经络学说及针灸、推拿学的研究也多有建树,从其著《经络腧穴原始》可见端倪。其一、在该著中提出了在经络系统中存在内、外两大络脉系统。如内络系统对胃肠型感冒及紫癫型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辨证施治的依据,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二,破译了《内经》针法、灸法,而立针方、灸方,故尔自此书的出版针灸学有方了。并引伸到推拿按摩学中而立摩方。其专著尚有《<*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医经学派推拿术讲稿》、《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扁鹊心书>灸法讲解》,及其对小儿脑瘫的临床综合研究,有《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讲稿》。

前已讲到,关于灸法的研究,尚有《<扁鹊心书>灸法讲解》。少逸大夫认为:作为灸法灸方专著,当首推南宋以“三世扁鹊”自誉的窦材了,其著有《扁鹊心书》传世。阐明“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之奥蕴,传“*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尽管其法“周身用穴”仅有26处,然其施于临床的疾病谱,有种之多,具有取穴少而精,方简力宏,执简驭繁的学术特点,即可将复杂证候,概括为一穴一法,尤便于基层医务人员掌握与应用。

近闻少逸大夫有《柳氏医派灸方四讲》结集,邀我作序,阅其书稿,内容分四个章节表述。第一讲,从脏腑经络论灸方;第二讲,从经穴功效论灸方;第三讲,从临床证候论灸方;第四讲,从辨证施治论灸方。其中第一、三讲,是探求《*帝内经》的理论体系,阐发《内经》的灸法、灸方;第二、四讲,是其传承吉忱公“理必《内经》,法必仲景,穴必《甲乙》”之庭训,更重要的是其有所创新,建立了灸方体系。于是完善了柳氏医泆集药方、针方、灸方、摩方于一体的“四方交融”的施治体系。

年10月20日,是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诞辰周年纪念日,又恰逢《柳吉忱中医四部经典讲稿》出版,柳氏医派传承工作室主办了“纪念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诞辰周年座谈会暨学术传承研讨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吉忱中医四部经典讲稿》首发式”。我被邀入会,并有“顾后瞻前,继往开来”为文的讲话。

柳氏医派,从上世纪20年代末发轫,至五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初步构建起学术框架和学术特色,柳吉忱先生为柳氏医派的创始人。经过60、70年代的传承发展,至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体系更加完善,第二代传承人创新了一系列的中医药学新理论、新命题、新范畴,诸如中国象数医学体系、内伤性疾病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和中医复健医学体系,使柳氏医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术影响日益扩大,除得到国内中医药学界的普遍认可外,甚至影响到东瀛,柳少逸大夫为其代表,蔡锡英大夫为其中坚。进入新世纪,柳氏医派第二代传承人更加成熟,反应柳氏医派特点的学术专著大量出版,医派特征日益凸显;第三代传承人逐渐成长、成熟,对柳氏医派的传承日趋规范,不断丰富柳氏医派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建立,有着二、三十年工作经历的第三代传承人,将临证及阅读古医籍所遇难题与柳氏医派相对应思考,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的几个反复,对柳氏医派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柳氏医派的传承更加踏实,对柳氏医派的实践更加深化,服务患者的方法更加熟练,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总结和发展柳氏医派的论文、专著正逐渐量产化。

我与少逸、锡英大夫,及其父亲吉忱先生的认识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中医药学会分别成立了各专业委员会。医院规模的发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亦呈一派新的局面。医院中医科及基层社会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人员,这一庞大群体则受到“冷落”,医院中医人员,面临的是接诊西医各科无良好办法的疑难顽症,及社区中医的“全科医生”的业务特点,加之现代中青年中医对中药植物学、炮制学及针灸推拿学知识的匮乏,故针对这些业务工作特点,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是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蔡剑前灸疗史略兼述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