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以降,为历代医家所常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味苦性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草纲目》称其能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治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耳鸣,疗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本草备要》概括其作用为宣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伤寒论》、《金匮要略》以柴胡为主药者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基本以解退邪热为主,故柴胡用量最重,比起方中其他各药的用量大约加重一倍。如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其他各药均三两而已。后世以柴胡疏肝解郁为主的常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柴胡与其他配伍药物的用量大致相等。另外,以柴胡作为升举阳气的佐使药者有补中益气汤、完带汤与定经汤等,则用量均轻。各类医著方剂的用柴胡者甚多,不胜枚举,但基本不出上列三类范围,以上仅列举一些有代表性者为例耳。
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这对后学者使用柴胡影响颇大,用之不免有戒心。广东有些地区的医者怕用柴胡,患者也怕服柴胡。从医学流派来看,温病学派少用甚或不敢用柴胡,伤寒学派则常用或重用柴胡。对于柴胡究竟应如何掌握运用,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定出一个规范的。
其实,药物性能总是有所偏,医者用药就是用以补偏救弊,用得其当则效如桴鼓,用得不当即甘草、大枣也不适宜,对柴胡的使用更是如此。运用时必须很好地掌握其性能、气味、归经、配伍、分量、禁忌等,才能发挥其所长而避免其副作用。兹就个人对运用柴胡的经验体会述于下,以供参考。
(一)用于疏解外邪以退热
柴胡味苦微寒,能升散解表,为清解少阳、肝胆、三焦经邪热之要药,主治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口苦头痛等症。据现代药理研究,柴胡具有抗菌、抗病*、退热等作用,并能镇静、镇痛。在体外试验,它对流感病*和结核杆菌的生长及疟原虫的发育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有利肝、促进肠蠕动等功能。这与历代本草所记述的功效相符。从中医药的理论来说,由于它能宣升表散,所以对于伤寒早、中期的发热,也就是邪热留恋于太阳、少阳经时的发热或往来寒热者,可用它作为退热主药。但必须舌质不红绛,苔白或微*而不干燥,也即邪在卫分、气分而未入营伤阴者,才可使用。作为宣散退热之用,则剂量宜稍重,可用至15~18g,同时应配伍*芩、芍药、栀子、茵陈之类,以助其退热之功。若热病已伤阴,津液亏损及肝阳上亢,舌质红绛而干,少苔或光绛无苔者,则应忌用。叶天士因针对幼科患暑疟,庸俗者不问其是否伤津伤阴而用柴胡解表之药,指出这是不符合辨证论治原则的。所谓“柴胡劫肝阴”之言,应理解为肝阴亏损者,不宜再用柴胡升散解表以再耗其阴。因柴胡含有挥发油(内有柴胡醇)、脂肪油、植物甾醇等,对身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故在伤阴阶段则不适用。
(二)用于疏肝、解郁、调经
柴胡能平肝胆、三焦相火及解胸胁中结气,治头痛眩晕,月经不调,这是柴胡宣散气机的作用所取得的效果,方剂中以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四逆散等为代表。逍遥散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寒热往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近代也用于慢性肝炎之属于肝郁脾虚者。逍遥散从疏肝健脾着眼,张仲景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以防木病克土。若兼肝经郁热者,则加丹皮、栀子,以清肝胆之郁热。四逆散功能透解郁热,疏肝理气,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于肝气郁滞者。本类方剂宜配伍芍药、当归、枳实、甘草等。柴胡用量宜适中,与配伍药分量大体相同,一般可用6~9g。
(三)用于升举阳气
柴胡具有升举阳气之功,但必须与补气健脾药相伍、以发挥其辅佐的作用。凡气虚下陷,清浊不分,以致洞泄寒中,脱肛,颓疝,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等,须于补气健脾药中,配以少量柴胡,以助其升阳之效。此法如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傅青主之完带汤和定经汤等均属之。补中益气汤是于参、芪、术、草等补气健脾药中加入三分柴胡,完带汤则于白术、苍术、人参、淮山药、陈皮、甘草等健脾燥湿药中配以六分柴胡,定经汤则于茯苓、准山药、菟丝子、当归等健脾补肾药中佐以五分柴胡。其分量均不到一钱,故柴胡用于升阳者,用量以3g左右为宜。从中药升降浮沉的理论来说,量轻则有利于升浮也。
有些人使用柴胡,不讲求配伍和用量,不论用于什么病,一律10g左右,这是不符合中医用药的原则的。须知同一药物用量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如*芪轻用可以升高血压,重用则可降低血压;白术用10~15g可以健脾止泻,重用至60g却能润下大便而治便秘(宜配30g生地)。这些例子不少,中西药都有类似情况。有些人以为中药用量可以随便,这是轻视中医中药的一种表现。中药用量轻重不同,功效各异,不独柴胡为然也。
参考文献
罗元恺医著选[M].广东科技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