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金匮奔豚汤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仲景所言,奔豚是惊得之,惊则气下降,归肝肾之下焦。
奔豚的本质是气郁在下焦。
气郁在下焦,随肝升而上就有了气上冲胸(厥阴病也有这个,还是有呼应伤寒),这个是郁极上升,在郁的时候肝气就不会舒畅,也就是会有气滞疼痛,和血淤疼同属不通则痛。
这个往来寒热的问题(很重要,解释三焦,张锡纯的),依据手少阳三焦经为油网,足少阳胆经为协下板油,皮肤筋肉之后就是油网,油网之后就能到脏腑,也就是太阳,少阳,阳明这个道路,大概的形象,还有包含其他的不说了。
这个不是外感,就不能按,合太阳并则寒,和阳明并则热,而且我感觉这个理论有点问题。我们按正气能分布则温,不能分布则寒论,气郁在下,厥阴压制少阳之气的分布于肝肾之地(这个和伤寒的热深厥深,不认可阳胜格阴则寒这个理论),不能通过油网达到太阳表,所以感觉冷,而一但气郁冲出三焦,正气突然大增就会感觉热,这个就是感觉寒热的原因,也是这个少阳的根本,和热深厥深的理论依据,这个是来自于张锡纯,和*元御两的理论推出的。
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看仲圣方子,透过放子看思路。
我自己排一下方子,到时候好说。
甘草2,川芎2,当归2,生葛根5,甘李根白皮应该不少(这个东西很骚气,我有猜想)。
*芩2,芍药2,半夏4,生姜4。
葛根,川芎,这两药提清气上升,而且这两好像还是根类的,葛根用生的,留升清之性,川芎味道清香,用的应该是味,根又相当于肝肾是根底,下焦之意,从下焦升清,圣法确实是很厉害。本质是惊导致的气郁在下焦,所以升气才是治本。
接下来是这个甘根李白皮,这个东西骚在哪呢?这个即是皮,又是根皮。能从根,到皮,
像征意就是从肝肾根底到皮肤,直接从厥阴,冲出少阳,让正气归之于太阳之表。三焦通,寒热解。好像还是苦寒的。
*芩,白芍,泻胆郁之热(这个有*芩汤的意思了,少阳阳明合并,自下利,又连伤寒)厥阴压制胆火,胆郁化热,显而易见的,清胆火有配合葛根,川芎,李白伸胆郁,治胆之法明也。
半夏,生姜,直接降肺胃逆气,郁气被升起来,怕的就是气一直升不能降,所以加半夏,生姜直接降逆,更能在发冲气的时候直接止冲气,让药能喝下去。
郁气升,又降之,升之降之,气能顺也,大气转,冲气平,奔豚安。
*元御能从仲圣之书悟出,肝脾升,肺胃降,出中气升降论,确实是认真的人。
甘草炙,当归,甘草培土以制肝之克,肝压制相火不能外达,自身又是藏血之脏,应该受胆火熏蒸,估计有点干燥,用当归润之,血郁通之。可谓考虑周到。
至于后边的,桂枝加桂汤。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我觉得就是这个寒侵血脉,心火被伤,仲圣言,阳弱则阴乘之。
心阳受侵,太阳被寒,下焦阴气自然上逆,属太阳经,少阴经邪。
用桂枝汤解表,在加桂枝温心阳,炙发温血脉,外邪结,心阳复,阴气自退,冲气也随之而退,而桂枝能升能降,也不用其他多余药来升降了,可以桂枝加桂神来之笔。
虽然都是冲气,但是治法不同,一个就提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治病求本的思想了。
在后边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这个就是单纯心阳本虚的人,发汗之后心阳不足,阳弱则阴乘之,阴气上逆的乞丐版,一般冲气都是肾加肝上逆冲胃,心,喉咙。这个单纯的肾气动了,想上冲,还没有上冲。比起奔豚汤来说,简单了很多。
肾气上逆,其实很难的,土能制水,肾想上逆,首先得脾胃同意,之后才是心火弱。满足这个两个条件才行。
所以我们前边的心脏弱的,桂枝又出现了,能温心阳,又能降冲气,还是升气。
甘草,茯苓,同用,又加桂枝,这个基本上块成就。苓桂术甘汤了,但是唯一不同的是,白术,被大枣替换了,估计培土补心,大枣强于白术,而制水,大枣又不如白术。所以一个变,就成了,补土,温心,安肾之用了。而不是去水饮了。一药之变,灵活如斯。
肾病克心,先煮茯苓,利水,安心,跟肝病传脾,一样。治未病,上工思路就来了,至于那个甘澜水,我还真没看懂,可能是这个弄有活泼之意,水活泼,则不聚而为害,随茯苓离去吧,中医有时候象征意义不好理解。强行解释最为致命。
这个是我写的最好的方解了,多谢观看。
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