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剂
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
温中
补有宜于气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药者,其药必甘必温,是为温中之味。
万物惟温则生,故补以温为正。万物以土为母,甘属土。故补又以甘为贵。土亏则物无所载,故补脾气之缺陷无过于白术;补肝气之虚损无过于鸡肉;补肺气之痿弱无有过参、芪;补心血之缺乏无有过于当归。是皆得味之甘而不失其补味之正也。
其次补脾之味,则有如牛肉、大枣、饴糖、蜂蜜、龙眼、荔枝、鲫鱼,皆属甘温,气虽较与白术稍纯,然蜂蜜、饴糖则兼补肺而润燥,龙眼则兼补心以安神。荔枝则兼补营以益血,惟有牛肉则能补脾以固中,大枣则能补脾以助胃。鲫鱼则能补土以制水。
土之卑监而不平(低洼之土,意指虚证)者,不得不藉白术以为培补。
以下皆属补脾之味;然终不若甘温补脾之为正耳。
如土干而燥,宜滋而润:山药、人乳、*精、猪肉
土湿而凝,宜燥而爽:白蔻、砂仁
土润而滑,宜涩而固:莲子、芡实、肉蔻
土郁而结,宜疏而醒:木香、甘松、藿香、菖蒲、胡荽、大蒜
土浸而倾,宜渗而利:茯苓、扁豆、山药、鲫鱼
土郁而蒸,宜清而利:薏苡仁、木瓜、白鲜皮、蚯引、紫贝、皂白、二矾、商陆、郁李
土寒而冻,宜温而散:干姜、附子
土敦而阜,宜通而泄:硝*、枳实
土崩而解,宜升而举:参、芪、甘草
(取自《本草求真》)
人参
释名:①形状似人,功与天地并立为参;(《本草求真》)②根渐长似人形原名人艹浸(草字头加浸),艹浸即浸,从简改参。(时珍)
药源、产地: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和根茎,主产于吉林、辽宁。
据长环境分:①栽培—园参;②自始自终生长在野山一野生参;③先在药园育苗,一两年后移至野山一移山参。
据使用部位分:①主根、支根、须根一起用一全须参;②只用须根一弯须参;③只用支根一直须参。
药性、功效:味甘性平,专入肺,兼入脾、(心、肾)。补肺气以生阴。
(补阳助气),开心益智。
功效解:《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本草求真》言人参,主为肺经药,大抵是人参专益人气。
《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如是则“补五脏”,且正气充,故安精神,定*魄,止惊悸。除邪气,是因扶正以祛邢。明目,由益气补五脏,五脏六腑之精皆注于目,故以明目。此补肺气以生阴而涵。
至于补阳助气,其实从肾论,现今研究,言人参可补肾。但依《素问·上古天真论》:故五脏盛乃能泻,亦疑是人参益气力补五脏而使精气有余。但不敢下论,姑作功效记之。
开心益智,是为入心孔益神明。除身心之疲。
故,人参为补气益五脏生津且主专肺也。肺分气药。
主治:①能回肺中元气于垂绝之乡,故可治元气虚极欲脱之证;
②气补则津上升而渴自止,故能解渴除烦;
③气补则血随气以行,而脉自至,故能通经生脉;
④气运则食自化而积可破,气旺则水可利而痰自消,故能破积消痰;
⑤气补而阳得固,故可治发热自汗;
⑥气补而神克聚,故可治多梦纷纭;
⑦气补而肺与胃克安,故可用于呕哕反胃,虚咳喘促;
⑧气补而清得上升,故可治久病滑泄;
⑨气补而浊得下降,故可用于淋沥胀满;
⑩气补而邪得外解,故可用于中暑中风。
一切气虚血损之症,皆所必用。(取自《本草求真》)
另:人参主用于诸虚。气虚为君,血虚可为佐,又《本事求真》:“阴气稍虚,阳气更弱,阴不受火薰蒸者,则可用参为君。阴气稍衰,阳气更弱,而火稍见其盛者,则可用参为佐。盖阳有生阴之功,阴无益阳之理。参虽号为补阳助气,而亦可以滋阴生血耳。”
配伍及应用:①临床单用,可对老年功能性阳痿有益。(《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②人参同升麻—泻肺火;同茯苓—泻肾火;同麦冬一生脉;同*芪、甘草一退热。(《本草求真》引张元素语)
③(化痰止咳类)人参配三七,一补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益气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止咳其妙。
主用于:1、虚痨咳嗽,老年体弱之痰嗽,经久不愈者;2、冠心病心绞痛诸症;3、各种出血性疾患。如衄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妇女崩漏下血等症。
常用人参3g,三七6g。上药共研细末,分为10包,早晚各服1包,*酒调服,白开水送服亦可。
据施老经验,治虚痨咳嗽者,用药分量不宜过重,否则无效。
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各种出血性疾患用药分量可随症加减,一般用量:人参6~10克;三七3~10克。(《施今墨对药》)
④(强心止痛类),人参+附子。
人参以补气强心为主,附子以助阳强心为要。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温阳益气,强心救逆的力量增强。
主治:1、重病、久病、失血、心脏疾病等引起的四肢逆冷,冷汗自出、气虚欲脱心脏衰弱、脉微欲绝等症。
2、除中(即《伤寒论》厥阴病,出现四肢厥冷,下利者,应当不能食;若中气将绝而反能食者,称为除中)
常用量:人参6~10g,*参30~60g代之亦可;附子6~10g。
经验:出自《妇人良方》,回阳、益气、固脱。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症见手足递冷、汗出、呼吸微弱、脉微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致和用人参30g,附子10g,治伤寒坏证,势近垂危,手足俱冷、气息将断。一服少顷病人汗出,鼻梁尖涓涓如水,鼻梁应脾,故鼻端有汗可救,以土在人身中周遍故。(取自《施今墨对药》)
⑤消渴可用
用法用量:3~9g,另煎兑服;亦可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制法上,①直接晒干—生晒参一微寒,古多用此一气阴不足;②经蒸煮一红参一微温一阳气虚弱;③糖水浸泡—白糖参一性平—肺脾气虚。
使用注意:畏五灵脂、恶皂荚、反藜芦。用参易积温成热(疑补气故),故阴虚火亢咳嗽喘逆为切忌。实证,热而正气不虚切忌。
闻氏:参畏灵脂,而亦有参同用以治月闭,是畏而不畏也,参恶皂荚,而亦有参同用以名交泰大,是恶而不恶也。参反藜芦,而亦有参同用以取涌越,是盖借此以激其怒,虽反而不反也然非深于医者,不能以知其奥耳。(《本草求真》引)
*芪
释名:原*耆;从简改芪。质轻皮*肉白,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取自《本草求真》)
药源、产地:豆科植物蒙古*芪或膜荚*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药性、功效:味甘性温。专入肺,兼入脾。补肺气,实腠理,补中升阳。
功效解:《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去肌肉热*),大风癞疾(去肌肉风*),五痔鼠瘘(去肌肉之湿*),补虚,小儿百病(补后天,补脾胃)。”
实腠理:既有固表止汗,又有托疮生肌之意。*芪可用于表虚。表实则邪可逐,故无汗能发;表固则气不外泄,故有汗能止。气足则血与肉皆生,*化脓成,而为疮疡圣药矣。有言补肾,治崩带淋浊,取其补中升气,肾受荫。崩带淋浊自止,此存疑,故不载。
(以上取自《本草求真》,并有自语)
究之,*芪质轻皮*肉白,补肺脾之气,且可借肺之宣发,使中气之阳升达于表,盖秉性纯阳故。所以适于表虚、中虚。至于言利水消肿,亦是气足故。利水15g~20g最强,50g~60g下降。
主治:①实腠理一痘疮不起,阳虚无热;②实腠理一表虚,自汗亡阳溃疡不起;③补中升气一水亏气不能宣发(存疑);④补中升气一火衰气不能上达;⑤益肺脾之气—气虚水肿。
配伍及应用:①(止汗类)*芪+防风:防风辛散温通,可载*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芪又得防风疏散之力而不恋邪,防风又得*芪之固表而不散。二药合参,散中寓补,补中兼疏,相辅相成,固表止汗。
主治:1、表虚自汗、四肢酸楚等症;2、虚人常易感冒诸症。
常用量:*芪10-15g;防风6~10g
经验:选自《王旭高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
曾用玉屏风散治一妇人恶风,夏日常以巾裹首,身着夹衣,冬日重絮不敢见风,药十数剂而愈。(《施今墨对药》)
②(止汗类)*芪+牡蛎:牡蛎质体重坠,味咸而涩,长于益阴潜阳,收涩止汗。二药伍用,益气敛阴,固表止汗力量增强。
主治:1、气阴不足,自汗、盗汗等症2、阳虚自汗诸症
常用量:*芪10~15g;牡蛎10~25g,打碎先煎。
经验:敛阴固卫止汗。盖卫气虚,不能外固,营阴虚不能内守,宜*芪+牡蛎。(《施今墨对药》)
③(止汗类)*芪+浮小麦:益气清热,固表实腠理而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诸症
常用量:*芪10~15g;浮小麦10~30g
经验:*芪+浮小麦一养心固卫以止汗
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每易影响心气,宜*芪+浮小麦补气强心止汗。
*芪+牡蛎一敛阴固卫止汗
卫气虚不能外固,营阴虚不能内守,宜*芪十牡蛎
据施老经验,浮小麦缺时,用小麦麸或糠皮代之,疗效亦佳。(《施今墨对药》)
④(止汗类)*芪+附子:相使为用,温阳益气,回阳救逆,固表止汗益彰
主治:阳虚自汗,畏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常用量:*芪10~30g;附子6~10g
经验:治“休克”患者,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汗如洗,附子以“熟附片”为佳。久煎1小时左右。用量超15g者,须防其出现结代脉(室性期前);*芪须用大量,一次60~90g浓煎,止汗固脱之效甚佳。(《施今墨对药》)
⑤(益胃止渴;健脾降糖类)*芪+山药:*芪偏于补脾阳,山药侧重于补脾阴。二药伍用。一阴一阳,阴阳相合,相互促进、转化;共收脾胃、促运化、敛脾精、止漏浊,消除尿糖之功
主治:糖尿病,表现为尿糖严重者,用之即可消除。
常用量:*芪10~30g,山药10~30g
经验:施老临证经验。用于降尿糖。取*芪补中益气升阳、紧腠理,与山药益气阴、固肾精功用相合,相互为用,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涩精止遗,使尿糖转为阴性。
祝湛予老师晚年认为山药含淀粉多,对糖尿病不太合宜,故将山药易为生地,常用量为30g,二药参合,尚有护阴止血之功,故可治疗溃疡病。(《施今墨对药》)
⑥(利水消肿、利湿排脓类):*芪+防己。防己苦寒降泄,行经生脉,通腠理利九窍,利小便,消水肿。*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升降调和,故利水消肿的量增强。
主治:1、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于体内而成。临床表现,多为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等);
2、湿痹为患,见肢体沉重、麻木等症;
3、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诸症,证属气虚湿盛者。
常用量:*芪10~15g;防己6~10g。
经验:出自《金匮要略》防己*芪汤,又称汉防己汤。治风水脉浮,其人头汗出,表无他病,但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亦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畏风;又治湿痹麻木。
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较好。治水肿一汉防己;疗痹证—木防己。
*芪+防己善治肾炎诸症:急性—麻*、浮萍;麻*、石膏;慢性—血余炭、炒韭菜子、桂枝。
用法用量:煎服,9~30g。固表、利水消肿生用。气虚肺寒酒炒;血虚肺燥,捶扁蜜炙;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排脓内托,熟用。茯苓为使。(多取自《本草求真》)
使用注意:恶龟甲、白鲜皮;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阳盛阴虚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肝气不和,肺脉洪大者,则并戒其勿矣。(《本草求真》)
当归
释名:①一名山蕲。当归本非芹类,特以花叶似芹,故得芹名;(时珍)②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时珍)③古人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取自崔豹古今注)④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
药源、产地: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主产于甘肃。
药性、功效:辛甘温润。专入心补,兼入脾。补中焦荣气以补血行血。
功效解:《本经》:“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洒洒在皮肤中(风寒在血中之病)。妇人漏下,绝子(荣血不足之病)。诸恶疮疡,金疮(荣血火郁及受伤之病)。”
当归气味辛甘,既不虑其过散,复不虑其过缓,得其温中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血生,号为血中气药。(《本草求真》)
故当归,补中焦荣气以峻生血者。既甘润生荣气,又辛温散之,故为养血要品,补而不滞。所以辛温能散寒止痛,甘温以润肠。但以血为主。
主治:①血和气自降一气逆而见咳逆上气;
②寒散血自和—寒郁而见疟痢腰腹头痛;
③血养而风则散一血虚而见风疒至(疒加至)无汗者;
④补血行血一疮疡痈疽而见痛苦异常,肌肉失养而见皮肤不润并冲脉为病而见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而见腹痛腰如坐水,因血虚,气无所附者。
一切血症阴虚,阳无所附,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则当用此主治。(《本草求真》)
血虚兼瘀血首选,调经要药。
配伍及应用:①若血虚气不固,配人参、*芪;血热,配条芩栀连;血积,配大*、牵牛;
营虚表不解,配伍柴葛麻桂;卫热表不敛,配伍大*。(《本草求真》)
②(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类)当归+川芎。
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
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最。二药伍用,气血兼顾,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1.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产后瘀血腹痛等症;2、疮疡肿痛诸症;3、风湿痹痛4、血虚、血瘀头痛。
常用量:当归6~10g;川芎6~10g
经验:当归+川芎,名曰佛手散、芎归散,出自《普济本事方》。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等症。
《医宗金鉴》:“……妇人胎前,产后诸症,如佛手之神妙也。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也。”
张景岳:“治产后去血过多,烦晕不省,一切胎气不安,亦下死胎。(取自《施今墨对药》)
用法用量:煎服,6~12g。酒炒增强活血通经之力,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补血润肠生用。
当归头则止血上行,身则养血中守,尾则破血下流,全则活血不走。(《本草求真》引东垣)
一般认为,当归头尾偏于活血,当归身偏于补血,全当归补血活血俱佳(和血)。
使用注意:①味辛则散一气虚火盛切忌;②味甘则壅一脾胃虚寒则忌;③体润性滑一大肠泄泻则忌。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
白术
释名:①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时珍)②吴普本草一名山芥,一名天蓟。因其叶似蓟,而味似姜、芥也;(时珍)③西域谓之吃力伽。故外台秘要有吃力伽散。
药源、产地: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浙江于潜地生称于术)、湖北、湖
南等地。
药性、功效:味苦、甘、温。气浓而散。专入脾,补脾气燥脾湿。长肌肉。
功效解:《本经》:主湿痹,死肌(气浓而兼卒散,故能除邪而利筋脉肌肤也),痉(平肝风)疸(去湿),止汗(固皮肤),除热(益脾阴,存疑),消食(健脾气)。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本草求真》)
故白术,能补脾气燥脾湿,且苦燥而气烈,补而不腻,能使气散上下而长肌肉也。
言利水,亦为补脾气燥脾湿。虚(脾虚水停)则补气利水消水肿;水肿实者(水湿困脾),则燥湿可利水而消。
言止汗,由补脾气生卫气以止汗。又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因脾湿则汗不止,脾健则汗易发(脾健汗易发,为*宫绣语,存疑,但载之)。总之由补脾气燥脾湿故。
言安胎,亦是补脾气也。
主治:①补脾气燥脾湿—脾虚或脾虚湿盛所致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②长肌肉一死肌。
配伍及应用:①单味药3~4g治老年人便秘;
②同枳实一治痞;同*芩一安胎;同泽泻一利水;同干姜、桂心—消饮祛癖;同地*(为丸剂)一血泻萎*;同半夏、丁香、姜汁—小儿久泻;同牡蛎、石斛、麦麸一脾虚盗汗;(《本草求真》)
③(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类)白术+鸡内金:白术偏于补,鸡内金善于消。白术多用,久服有壅滞之弊,故与鸡内金伍用。其弊可除。二药相合,一补一消,补消兼施,健脾开胃之力更彰。
主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欲不振,食后不消。痰湿内停,脘腹胀满倦怠无力,或泄泻等症。
常用量:白术9~10g;鸡内金6~10g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焦白术、生内金伍用。白术炒焦加强健脾止泻作用;鸡内金多取生品,目的是为保持其有效成分,以增强治疗作用。(《施今墨对药》)
④(健脾和胃、降递止呕类):白术十茯苓: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茯苓以利水渗湿为要。二药伍用,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肿可消、饮可化,诸恙悉除。
主治:1、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为患,饮停心下,振振有声,头晕目眩,痞满吐泻,食欲不振,以及脾虚小便不利、水肿等症;2、梅尼埃病可用。
常用量:白术10~15g,茯苓10~15g
经验:出自《景岳全书》,治湿热泄泻或饮食泄泻。(《施今墨对药》)
⑤(其他类)白术+*芩:二药伍用,一补一泻,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清热凉血,补脾统血,泻火利湿,安胎的力量增强。
主治:1、湿热内蕴,胎热升动,症见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2、习惯性流产诸症。
常用量:白术10~15g,*芩6~12g
经验:1、出自《景岳全书》。治妊娠伤寒内热等症;2、芩术非安胎者,乃祛其湿热而胎自安耳。据临床体验,白术+*芩,善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还可用于习惯性流产诸症,若与杜仲、续断合用,其效更著。(取自《施今墨对药》)
用法用量:煎服,6~12g。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生用较熟性更鲜补不滞腻(主要是不滞腻),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入清燥药,蜜水炒。入滋阴药,人乳拌用。入清胀药、麸皮(借麸入中)拌炒用。(自生用较熟性起,《本草求真》)
使用注意:①本品温燥,阴虚内热及燥热伤津慎用;②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闭者忌服—白术燥肾闭气,气益筑;③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水气未决,苦不胜水,甘徒滋壅,必待肾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②③《本草求真》)
龙眼
别名: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
释名:①龙眼、龙目,象形也;(时珍)②甘味归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③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目为荔枝奴;(志曰)④晒干寄远,北人以为佳果,目为亚荔枝。(颂曰)
药源、产地: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
药性、功效:甘温润。专入心脾。补心脾气血。
功效解:《本经》:治五脏邪气(疑是补益气血故),安志、厌食(补益心脾气血故)。久服强*魄,聪明(神智长养),轻身,不老,通神明。
龙眼专入心脾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故书载能益脾长智,养心保血,为心脾要药……盖血虽属心生,而亦赖脾以统,思虑而气既耗,则非甘者不能以补。思虑而神更损,则非润者不能以济。龙眼甘润兼有,既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则神气自尔长养,而无惊悸健忘之病矣。(《本草求真》)
故龙眼,补心脾气血足概之。
主治:①补益心脾气血—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暨肠风下血(便血大多是气失所统,阴不随阳,而血自不归附耳。)
②气血充足而蛊不食一除蛊*,杀三虫(《诸病源候论》卷五十:“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
配伍及应用:归脾汤用龙眼肉治心脾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味甘体润,凡中满气壅,肠滑泄利,内有郁火,痰饮气滞(郁火、气滞自教材补录),为大忌耳。(《本草求真》)
大枣
释名: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枣的上半部分,打字不出);
棘性低,故并(枣的上半部分)。(枣的上半部分)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陆佃埤埠雅)
药源、产地: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药性、功效:味甘气温。润。专入脾胃。补脾胃气血。和百药。
功效解:《本经》:治心腹邪气(正气足则神自安),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甘能缓急,疑是惊由虚者),四肢重,和百药(甘解百*)。
助十二经……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四肢重:十二经皆受津液与脾胃,脾胃得补则气力强。
大枣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为补脾胃要药。经日:里不足者,以甘补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本草求真》)
故大枣,专补脾胃中气血。能和百药。
主治:①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一身中不足及病见肠澼;②补脾胃气血一脾虚(一般作辅助)、脏躁(心神燥扰不安,疑同心腹邪气)、失眠。
配伍及应用:①癌症后白细胞下降可用;
②(下气平喘类)大枣+黑锡丹
黑锡丹为黑锡(去渣净称)、硫*(透明者)各60g,胡芦巴、破故纸、茴香、沉香、木香、附子(炮)、金铃子、肉豆蔻各30g,肉桂15g组成。先将黑锡和硫*放新铁铫中如常法结成砂子,放地上出火*,研极细末。余药也研成极细末,然后和匀再研至黑色先亮为度,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备用。
黑锡丹护真阴,扶真阳,强心气,纳肾气,定虚喘。二者参合,以大枣之甘缓,制黑锡丹之重坠,共奏益气强心,温肾纳气。镇逆平喘之效。
主治:1、久病咳喘,老人肾虚,肾不纳气而喘,症见真阳衰微,咳嗽气喘,痰饮稀薄,颜面或四肢浮肿,动则汗出,四肢不温,甚则逆冷者。
2、慢性气管炎,肺心病患者,表现为真阳衰微,或阴阳俱虚者,均可使用。
常用量:大枣5~10枚;黑锡3~6g
经验:黑锡丹定虚喘,非真阳衰微者不可妄用。用黑锡丹者必须咳喘。痰饮稀薄,颜面或四肢浮肿,四肢不温,真阳虚惫者为宜,若乍寒乍热,痰黏不易咯出,误用黑锡丹者,必致阴竭阳脱之祸,病人痰浊痼恋,阳气未振,阴霾未散,真阳反伤(有疑),以致加重病情,故用此药时,须千万慎重。(《施今墨对药》)
用法用量:煎服,6~15g。宜剪破入煎。
使用注意:齿属肾,土燥克水,故多食损击。气实中满切忌,杀乌附,忌葱鱼同食。
荔枝(附核、壳)
别名:离枝、丹荔
释名: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实,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劙与劦同(颂按朱应扶南记);②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时珍按白居易语)
药源、产地: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肉、成热种子、壳(果肉与壳在教材原文补充,不一定准确)。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药性、功效:荔枝肉甘酸温燥。专入肝脾。入脾助气,入肝益血养营。
荔枝核:味甘气温燥。专入肝肾。散滞辟寒。
壳只言用,不言药性功效。三者性皆燥,大抵从气论。
功效解:荔枝肉,由甘入牌。酸入肝,故如是。但诸家又气味纯阳。不知纯阳又如何止渴,存疑。但记耳。
荔枝核双核形似睾丸,为法象药理。行气而温。
壳性温补内托,所以治痘疮不起。
主治:①果肉纯阳,入脾助气,入肝益血养营一血虚火衰;②核散滞辟寒一疒颓疝卵肿、寒凝肝脉、肝郁气滞;③壳性温补内托一痘疮不起。
配伍及应用:治疝气如斗,用荔枝(核)炒黑与茴香、青皮各炒为末,用酒送下。(《本草求真》)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果肉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成衄血也。病齿(匿字下面加虫)及火病人忌之……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以本物消之之意。(时珍)
饴糖
释名:①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时珍按刘熙)②色紫类琥珀,方中谓之胶饴。(嘉谟)
药源、产地:略
药性、功效:气味甘温,专入脾肺。温脾润肺。
功效解: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兼因甘润以制肺燥之有余……糖经炼成,湿且热—温除气虚痰盛,中虚火发。(《本草求真》)
主治:①补脾气之不足一脾虚而痰不化;②温脾润肺一脾虚而嗽不止;③温脾润肺一中虚邪不解一发表;④补脾气不足—中虚烦渴。(取自《本草求真》)
配伍及应用:①寒食大麦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饴二合,渴即饮之;②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补中缓脾;③草乌*中,其性横烈,用此以为甘缓;④芒刺误吞,痛楚异常,用此以为柔软。(《本草求真》)
用法用量:教材不载饴糖,仲景建中汤用一升(30g)。
使用注意:中满气逆,实火实痰,用之动痰生火。小儿多食,易损齿生虫。牵白者不入药。(《本草求真》)
鸡肉(附蛋清、蛋*)
(本条均取自《本草求真》,卵改蛋)
略释:鸡属巽而动风,巽生风。外应乎木,内通乎肝。得阳气之最早,故先寅而鸣。宗*日:鸡鸣于五更,日至巽位,感动其气然也。
功效:鸡肉:补肝火,动肝风。故肝病宜慎。唯乌骨鸡不同。
蛋清微寒,性专治热解*。
蛋*微温,性专利产安胎,但多食则滞。
功效解:鸣必鼓翅,火动风生之象。时珍曰:《礼记》云:天产作阳,地产作阴。鸡卵生而地产,羽不能飞,虽为阳精,实属风木,是阳中之阴也。故能生热动风,风火相煽,乃成中风。
鸡子性禀生化最初之气,兼清浊而为体。味甘气寒,性专除热疗火,为风热痫疒至及伤寒少阴咽痛必用之药。蛋清微寒,性专治热解*。为目痛赤痛、烦满咳逆、小儿下泄、妇人难产胞衣不出、痈疽敷肿必用之药。
急用(无草药时):①*击卒死用热血以涂心下即苏(乌骨鸡)。《肘后》用乌鸡冠血,沥口中令咽,仍破此鸡拓心下,冷乃弃之道边妙。
②鸡冠位处至高,精华所聚。凡年久雄鸡色赤,尤为阳气充盛,故可刺雄鸡冠血以治中恶惊悸(阴不胜阳),及或中风口眼喝斜,用血涂其颊上即正(咸能走血透肌)。封口*疮,可用血涂即散(风势善行,以*攻*)。中蜈蚣*舌胀出口,可用冠血浸舌并咽即消(物性之有畏恶而得制伏)。
另用:①蛋壳研末,磨障除翳,及或敷下疳疮。盖以取其蜕脱之义。伤寒劳复,用此熬令*黑为末,热汤调服,亦以取其风性发散之意。
使用注意:①风火易动而易散—人之阳事不力者不宜食鸡;
②东南之人肝气易动,生火生痰,病邪得之,为有助也—故阴虚火盛者不宜食鸡—食则风火益助矣;
③脾胃虚弱者不宜食鸡—食则肝邪益其,而脾益败矣;
④妇人小产胎动,尤不宜食—食则并,气益动而血益损,脾益虚而胎益坠。
⑤勿多食(蛋),令人腹中有声,动风气。和葱蒜食之—气短;同韭子食—风痛;共鳖肉食—损人;共獭肉食—遁尸;同兔肉食—泄痢。妊妇以鸡子鲤鱼同食—儿生疮,同糯米食—儿生虫。
⑥血虚筋挛、阴虚火起骨蒸大忌
牛肉(附牛乳)
(本条均取自《本草求真》)
功效:牛乳味甘微寒,亦治脾胃枯稿、噎膈反胃。
使用注意:①牛肉病独肝黑身白头者切忌;②同猪肉食则生寸白虫;③脾胃病宜慎。
鲫鱼
(本条均取自《本草求真》)
略释:诸鱼性多属火,惟鲫鱼则性属土。
使用注意:忌麦冬、芥菜、沙糖、猪肝。
蜂蜜(附蜂房)
(本条均取自《本草求真》)
略释:本花木精英,春生露气嘘得酿而成。为至纯至粹之味。
功效:生则性凉清热,熟则性温补中。专入脾、肺,兼入肠、胃。蜂白蜜和胃润肺通结。
蜂房味甘咸辛,气平有*,清热软坚散结,解肠胃*。
使用注意:①赤蜜食之使人心烦;②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忌白蜜;③忌葱、鲜莴苣同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