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医院各科心身疾病占病人总数的25%~35%。在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占疾病谱的80%,我国大中城市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占40%。特别是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病种和发病率居内科心身疾病的首位,占本系统所有疾病的45%~75%。
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消化内镜、腹部CT、腹部超声、磁共振等先进设备日新月异,但仍不能完全解释或解决患者所有的症状和行为异常,而且患者主观不适感受的严重程度与各种客观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即使是同种疾病也症状表现各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
在中国,与祖国医学相结合,中西医相互借鉴,对心身疾病的认识,特别是治疗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缺少共识。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及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病理改变和/或功能性障碍的一类疾病。
消化心身疾病是指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及预后过程中密切相关的器质性病理改变和/或功能障碍。广义的消化心身医学应包括消化系统健康事业相关的精神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
消化心身疾病特点心理社会刺激与消化心身疾病关系
西医: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心身医学》中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急性应激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胰腺炎。西医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范围较广,既包括功能性胃肠病,也包括器质性胃肠病,在临床上则更多见于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中医学中心身疾病属于“郁症”的范畴;与情志因素有关的消化领域中医病证有:梅核气、奔豚气、胃痛、鼓胀、痞满、呕吐、呃逆、嗳气、噎膈、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积聚等
消化心身疾病的诊断应包括生物学诊断和心理评估两方面的内容。
基本流程:
(1)全面了解病史,尤其是患者起病前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2)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消化道的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必要的功能检查等,以明确消化道的器质性病变和/或功能异常。(3)搜集、整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的体征,特别需要注意具有消化心身特征性的临床表现。(4)心理学评价。
(5)心理社会因素调查。
在消化心身疾病中常见的中医证候有:
肝胃不和证肝郁血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脾不调证脾肾阳虚证气郁痰凝证气滞血瘀证六郁气滞证气逆上冲证肝郁躁狂证心神不宁证胆郁痰扰证心肾不交证
鉴别诊断:精神类疾病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抑郁症
躯体疾病表现精神症状精神疾病伴躯体疾病
治疗思路:
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抗抑郁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消化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首治肝,即从肝论治疏肝理气之法是治疗消化心身疾病最常用,最主要的治法。
重视“心胃相关”,实施“心胃同治”,借以拓宽中医治疗消化心身疾病的领域,提高临床疗效。
分型论治。
中医药推荐:解郁丸,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用于肝郁气滞,心神不安所致的胸肋胀满,郁闷不舒,心烦心悸,易怒,失眠多梦。口服,60丸/次(4g),3次/d。
西医治疗原则:
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②消除心理学病因。
③帮助患者认识和消除心理致病因素。
④辅以各种特异心理训练治疗。
西药推荐: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坦度螺酮、氟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曲唑酮、氟伏沙明、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舒必利
中西医结合诊治要点:
“四位一体”:(1)主症(2)共症(3)次症(4)佐证
消化心身疾病的诊断:主症1条+共症1条+次症2条+佐证1条。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形式:
①消化专科用西药联合调畅情志中药;
②抗焦虑/抗抑郁药联合消化专科用中药;
③消化专科用药联合抗焦虑、抗抑郁药和中药;
④心理治疗或情志疗法联合西药和/或中药。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治疗更有优势,西医在解决消化道局部问题方面有优势,而中医则在发挥全身调节方面有特色。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非药物治疗:心理干预
疗效评定标准:
1.根据消化系统的具体病种,结合相应的内镜、影像、病理、功能检查等,参照相关疾病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3.单项症状疗效评定
4.精神心理障碍评定标准
5.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项目负责人:李*祥、陈誩共识意见执笔人:冯五金、李建生参与本共识意见专家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名):王东旭、王学红、王素娟、王敏、白文元、冯五金、冯培民、朱莹、任顺平、刘凤斌、刘启泉、刘绍能、齐玉珍、苏娟萍、李子俊、李*祥、李岩、李建生、吴爱勤、杨胜兰、沈洪、张学智、陈玉龙、陈胜良、周正华、赵文霞、赵志付、胡玲、柯晓、姚树坤、徐三荣、唐文富、唐旭东、唐志鹏、唐艳萍、曹芝君、曹建新、琚坚、彭丽华、谢胜、甄承恩、魏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