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昌
(周六课程节选,读完会让你豁然开朗)
何为中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到临床治病,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办法,也可以是情绪,不仅仅是草、木、花、果实和矿物质,来调整人体不正之气,使气机恢复正常的事物。例如一个人因气机结聚引起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的状态,医者用几句话加以引导和暗示,使此人心中大快,如释重负,那么这几句话就是中药。不正之气即违背人体在经络,脏腑正常气机的升降出入,交合聚散的气,中药就是调理这种不正之气的,目的就是恢复人体气机的运行。
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升降浮沉;五味:酸苦甘辛咸。中医的理论是自然哲学,不仅仅是四或五,数字只是一个方面。例如中药不是用来去火的,治疗拉肚子的,而是用来调整人体气机后治疗上火和腹泻的。四气中属升的药可用于气机下陷,比如*芪,桔梗可将人体气机升提上来。对于五味,酸是收引凝敛的。苦是坚阴向下的,例如大*,具有开破之性,肃降之性,能够将坚实的淤血大便去除。甘味和缓,以补中气为主,源其甘入脾胃中焦。咸能软坚散结,例如牡蛎。
学习中药,要知道其药的四气五味,此为最简单的中药。四气五味会产生一些功效,例如桔梗,是一味升提的药,可用于胸中之气不生,气机下陷;若下肢水肿,水液不能归于膀胱,从小便出,可用桔梗,将水液升提入膀胱,把小便排出去,这就是一种利尿的功效,也就是从四气五味出来的功效。多数人只学功效,不知功效产生的源头,这是很粗浅的。
除四气五味外,还有归经。例如羌活,归膀胱经,督脉,肾经。膀胱经主表,故羌活可把表的寒湿解除,可用于治疗吹空调导致的项背强痛,受凉后的头疼头紧。每个药都有各自所属的脏腑,入脏腑后,它能激发调动脏腑的特性。例如肝与柴胡,肝的特性是条达,升散的,而柴胡就可助长肝之性,故可疏肝解郁,凡是气机不能外出,被郁,特别是左关出现郁结,都可用柴胡。
中药是不可以随便用的,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药,若是中医理论不明,即使你在用药,也不能说你用的是中药。例如现在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或是西药很少,治疗风热的却很多,甚至在乱用药物。这种现象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中医认识的浅薄,整个潮流都是向一种热的方向发展,从药的生产就能看出来,我们对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层次太低。
当一个人患有风寒感冒吃下这些药,能有效果吗?中药绝对不是头痛吃点头痛药,肚子疼吃点肚子疼的药,这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需要知道头疼的病因,病机,病理改变,否则沦入糊涂的范畴。
中药之所以治头痛,是因其中复杂的思维辨证在里面。例如病因是外感风寒,病机是头部气机收引,凝敛下降(寒性收引,沉降),病理改变是发热(正邪相争)、寒战、鼻涕、喜暖。选药的原则:经络所过入头的药,热药(因感受寒邪,寒者热之),向上的药(寒性趋下),以及治疗兼症的功效。如此所需的中药便可选出,故我们应该对每味中药都要充分的掌握,才能够药到病除,用药如神。综上所述,羌活便被选出来,这只是其中的一味药,如果要组方,还应考虑药物君、臣、佐、使的相互作用,共同朝着一个目标,把气机不正解决掉。
当受寒而头痛,大部分人认为是寒邪进入我们的机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是寒凝敛沉降的这种特点影响了人体正常气机的运行,使之呈现向下收紧凝敛的状态。比如影响了膀胱经的运行,使其运行变得和六淫的特性一样。例如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这种特性,影响了人体气机,导致人体气机呈现跟风一样的运行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疾病,并不是风、寒、暑、湿、燥、火进去人体。
例如一个人天天和吸*之人在一起,这个人也可能会被吸*之人同化,这是一种习性和状态的影响和改变,使这个人也呈现这种状态,并不是吸*之人进入到这个人的身体里,而是这种气影响了我们的气机。中药就是用其特有的四气五味去影响不正确的气机运行,从而去改变这种状态,引导不正之气恢复正常的升降出入,从而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所以用药非用药“体”的本身,而是药“用”(药之气和味)。若是正常人喝下药,人体相应气机就会呈现相应药的气机运行方式,这是一种人为的逆乱,也是药的副作用。
一句话,一个微笑,甚者太阳皆可入药,只要运用得当,万事万物皆为药。
中药与人体气机的关系
1.人体有大的升降出入,着眼大局
2.脏腑有小的升降出入,着眼局部
3.经络有循环,需详加考虑
4.调整局部,不要忘了可能会扰动大局,调整大局需调动几个小的整体(如几个脏腑)
5.用任何方式去治疗时都需要权衡利弊,是否会给大局和局部造成不良影响,用药时更需全面考虑药物的作用,规避它的缺陷,发扬它的优势。
=选药要精当准确全面
人体有大的升降出入,着眼大局。我们在讲中药的过程中,讲的是入某个脏腑,怎么调动脏腑气机的升降,使之恢复正常。人体有大的升降出入,脏腑亦有自己的升降出入,故在调整时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脏或腑。调整脏腑,运用的是五脏六腑的归经,五脏六腑都有自己的经络运行方式,并呈对称性分布。例如调整了某一脏,表面上看,此脏已恢复正常,因为此脏经络、气血,在人体是循环沟通,左右相连的,故实质是调整了整个身体气机的运行。人体的升降出入和某一脏,某一腑的升降出入范围非常广,也就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意,故应着眼于大局。
例如某种咳嗽是因气机不能升提,胸中之气被郁,有痰而不能出,因桔梗有升提之效,可升提肺和大肠之气,可治此病,此为归经的作用。除此之外,桔梗还能升提身体的整个气机。若下焦亏虚,使用桔梗,会拉空丹田,导致腰酸腿软,其实归经只是其中一方面。桔梗,第一个层次学的是宣肺、化痰、利咽;第二个层次学的是入肺和大肠经,膀胱经调整经络,达到第二个层次的人很少。经常有人去药店买川贝治咳嗽,无论自己是寒的咳嗽、热的咳嗽、湿的咳嗽、有痰无痰都买川贝,在中医眼里,这是乱吃,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事情。受寒而咳,流清涕,还喝着川贝,病怎么能好呢?只有对药物准确控制熟练的掌握,知道它的性质,才能灵活的驾驭它,才能正确的让药物对人整体产生良性作用。
从大局到局部,脏腑有小的升降出入。每个脏每个腑都是一个小太极,而人体是一个大太极,大的太极的运行由这些小的太极的运行共同完成,小太极就是脏腑的升降出入,大太极就是整体的升降出入。例如肝的特性,其一为舒展条达,向外;其二为藏血。在用药时,只知肝像春天一样升发的舒展条达,而不知其体藏血为阴,就会出现问题。如患者情志不好,经常生气抑郁心胸憋闷,但把脉发现其整个左脉都是空虚的,用上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看似用对了,其实是用错了。因为患者左脉空虚,说明肝之体不足(血不足),这些药虽能暂时解决肝郁的问题,但却拉空肝体,耗损肝血,导致病情的加剧。源其升散的作用导致人体气机的消散,致使肝血更加亏虚。如果只考虑患者肝郁这个整体,忽略肝血虚的局部,就会出现上述严重问题。治病的过程中不但要从整体出发,更要着眼于局部,二者都很重要。
经络有循环。例如羌活,为升提之药,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阴升阳降,阳经向下走,阴经往上走,这样阴阳才能和合,不断流通。膀胱经为阳经,起于睛明从头循背向下行至足,主表。若感风寒而感冒,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寒为阴邪,收敛,凝聚,下降,故会出现头颈肩部的酸沉,无力,肌肉酸痛等等。这相当于一种位置在上,性质凝敛的一种邪气,因为寒气凝敛向下,羌活的升提之性正好与之对抗。膀胱经是从头走足向下的,羌活是向上的,若是羌活用量过多,就相当于泄膀胱经,导致膀胱经出现逆乱。如果用数量来表示,寒邪向下之力是-5,当羌活适量时向上之力为+5,此时正负相消,寒邪得解,膀胱经下行的经气不损;若羌活用量过多,用+10表示向上之力,相抵为+5的向上之力,此时就会耗损膀胱经向下之力。虽寒邪暂时得解,但长远考虑,膀胱经能量受损,体质渐渐虚弱,更易受虚邪贼风之袭,此所谓久病服药之人,体虚之理;若羌活用量不足,则寒邪仍存,病不会痊愈。因经络循行相关,膀胱经受损,则其相连属的经络也会受到相应损伤而病。
调整局部,不要忘了可能会扰动大局,调整大局需调动几个小的整体。例如腰突,大多数人会选择在膀胱经上进针,像昆仑、委中等。关于针尖方向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中医认为,顺经为补,逆经为泄。在膀胱经的委中穴进行针灸,因膀胱经向下,中尖向下即为补。其实补泻是相对的,针尖的方向取决于正运与逆运。正运逆运是比较复杂的,但有技巧可循――根据脉。如果左脉的能量分布程度是寸大于尺,则左边的针尖向下,若右脉寸小于尺,则右边的针尖向上。因为经络循环无端,若此时左边膀胱经向下则右边膀胱经向上,下一时刻就会发生变化,所以针尖方向对治疗效果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若是不会,可使用平补平泻,直刺。
要时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如,调动肝气升发时,要考虑胆的肃降,不能过多的拉动胆,像柴胡可以疏肝解郁,若柴胡使用过多,会使胆气不降,就会出现烧心、反酸、口苦。所以调整整体时,不要扰动局部,这是中医的思想,贯穿我们整体用药过程。
用任何方式去治疗时都需要权衡利弊,是否会给大局和局部造成不良影响,用药时更需全面考虑药物的作用,规避它的缺陷,发扬它的优势,所以选药要精当准确全面。比如小腹刺痛。定位:小腹;性质:瘀血性的疼痛,故既要选用入小腹的药,还要考虑选择药物的归经走形,还要考虑具有化瘀的药。综上所述,最佳选用赤芍。有人会用川芎,病也好了,但川芎力宏,上下贯通,病虽治好,也扰动了气机。正如一个工厂,其中一台机器的开关坏了,赤芍就相当于新开关,换掉开关机器就运转自如,工厂的生产也能有序进行。若用川芎,则相当于对工厂所有机器的零部件都换一遍。大动干戈的后果就会导致整体正气受损,这就需要用药精当。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