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穴位于侧腹部,第十一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黄帝明堂经》曰其“在季胁下一寸八分”;《素问刺法论》言其为“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带脉穴下分布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以及腹横肌,再往里进入腹腔。从足三阳经分布来看,若前面胸腹部以足阳明经为主要经脉,后面背腰部以足太阳经为主要的经脉,那么足少阳经就是位于人体侧面将足阳明经与足太阳经相互联系起来的经脉。而带脉穴又位于足少阳经与人体唯一一条横行经脉带脉的交会点,所以带脉穴作为腹部一个力学中心,对于人体上下、左右的平衡来说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带脉穴主治丰富,据古籍记载:
《黄帝明堂经》:主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太平圣惠方明堂》:主带下赤白,两胁下气转连背痛不可忍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妇人少腹坚痛,月脉不调,带下赤白,里急瘛疭。《窦太师针经》:小肠疝气攻筑,两胁疼痛,泻之。《针灸聚英》: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里急后重。从上述文献可知,带脉穴可治疗妇人少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疾病;胁、腹痛以及连及背腰痛;小肠疝气以及里急后重等。既然带脉具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哪个是足少阳经带脉穴的作用,哪个又是带脉之带脉穴的作用呢?
01足少阳经之带脉穴
《灵枢经脉》中记载足少阳经病候为:“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心胁痛”指在胸之侧,由于心胸问题而引起的胁肋部疼痛。“不能转侧”可理解为内脏疾病导致了为外周肌肉运动的异常。所以,足少阳经之带脉穴既可调节内在脏腑的功能变化,也能调节肢体外周的形态异常。
带脉穴在腹部位于一个三角区,其上应季肋、胁部;下应髀厌、卵巢;侧应气街、小肠(如图所示)。所以当腹压过高时,不仅会使胁肋部拘急胀满,连及背腰痛,还会挤压大肠,影响到卵巢的功能。而这些症状统归为足少阳经病候中“心胁痛,不能转侧”的描述。
02、带脉之带脉穴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十四经发挥》: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四穴(带脉、五枢、维道、命门)。
人的腹部没有骨骼的保护,所以肌肉对于腹部结构的灵活与稳定十分重要,如果此处肌肉出现了紧张,无力,则腹腔脏腑就会出现功能异常,所以古人用带脉来强调这个问题。与足少阳经对比,带脉更加强调腹部横向力的松弛,人体前后肌肉之间的不平衡。所以两经一横一纵相互交叉,带脉穴就处于这个至关重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