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找到一个最舒服的场域时,你总是会变回安静的自己。
很幸运、很幸运,我们能够在小美好尚天真年少时就与这样的场域相遇、相知,往后的时光,我们尽可以敞开心扉去同它相爱、相恋。
与它相识在盛夏,因互相陪伴着,赏足了盛夏与深秋,相知,便显得愈发饱满、润裕。
它,是根学园。
初识华德福理念,是在我师父的社群。后来在考取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过程中,对华德福便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大的兴趣。
记得是培训老师的一句题外话,让我对华德福有了极度的向往。她说:“华德福养育出来的孩子,都是特别有定力的。”后来,有幸得到佳玥老师的推荐,我成了继莹老师朋友圈的铁杆儿粉丝,几乎每一条都认真拜读、用力感受。
根学园亲子课,是我盼望已久的。记忆中应该错过好几场了。今年七月份,我们回沈后的第一件大事儿、正事儿,就是一起去参加根学园亲子课。
仿佛仅是一个花开花落的半场,亲子课就结束了,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能再有这样的熏染了,所以,连小美好爸爸都觉得有些恍惚。
不过还好,我们一起赏过了绿树成荫,一起品过了秋之硕果,一起听了叶落,一起经了风起。而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的,不只是这些,还有最和蔼的继莹老师、最灿烂的英秋老师、最柔静的丹丹老师;还有最好吃的每一顿餐点、最祥和的每一次工作、最安静的每一次感恩。
熟悉的环境、重复的节奏,让孩子们慢慢的在这里做着自己,让大人们安静的在这里做回自己。安全感、自由感、幸福感纷至沓来。每每,从根学园离开回家的路上,都觉得自己是带着金光、披着翅膀的,生活起来,会越发笃定、起劲儿。
小美好爸爸因为工作和学习原因,极少能够陪伴我们,专注的陪伴更是屈指可数。但是,根学园亲子课他却一次都没有落下,有两次都是赶早上或深夜的火车回沈参加,这是让我一生都感动的事情。而这,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根学园。与其说是给了我们一家三口黏在一起的机会,不如说是激发了我们黏在一起的动力。
小美好的变化自然也不小。他是从第三次课程开始,才可以安静的坐下来,被英秋老师带入的。在倒数第三次课程,他可以自己一口饭一口菜的吃,可以端起碗大口喝汤,可以夹不起来不再有脾气。直到现在,他都会时不时的唱起英秋老师的歌儿,念叨起英秋老师的感恩词和偶戏。
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爱与等待的力量!
原来,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是爱,而最容易丢掉的却是等待。记得每次小美好有了哭泣或脾气,都会有一个老师出现,蹲下来,温柔的、慢慢的说着、拥抱着他。而不管孩子们有多么的哭闹,老师们都是那样沉静、优美的继续着该继续的故事。慢慢的,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了,他们可以安静的听、专注的玩,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着彼此间的小争吵,已经全然融入了,不是吗?
最神奇的是,我发现小美好的疝气好多了。可以归功于我的艾灸,但我更想归功于根学园的优美场域。而且,我无比的相信着这样的场域带给我们的力量,像是巨大的漩涡磁场,我们附着在它的五彩道,尽情的舒展、奔跑,同它一起,越来越好,越来越美好。
喧嚣尘世,能够有这样一个幼儿园,不用书,不用塑料玩具,更无需技能型的所谓潜能开发教具,哪怕,只一个院子,就一个滑梯,都足以写尽生命最初的美丽。
原来生命,无需激发,只需呵护,给它时间与静谧,让它成为它该有的样子,让它自己去选择即将履行的使命。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与根学园的这次相知,更忘不了因这次相知而结缘的每一个人。
返璞,归真。
静育,慢养,待花开。
待花开,我们依然愿意扎根在它的土壤!
待花开,我们依然向往游弋在它的磁场!
顶着大胖脸,与七年未见的张哥约在了一个超级文艺的地方,好好享受了一把“二人世界”。
虽然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对于好久都没有甩开小美好,独自下馆子的我来说,已经是一份极大的安静享受。这几个小时,我可以心无旁骛的放开吃,也可以慢慢悠悠的用心嚼,边吃边聊,是身、心、脑的纵横,是时光在我们的世界打着勾。
自从有了小美好,我发现,我离很多人越来越近,也离很多人越来越远。张哥,是那个让我离的越来越近的人。我不仅敬佩着他的才能,也赞叹着他的事业,而对于他和谐的家庭和张家嫂子的正能更是羡慕不已。也许,是因为我们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