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直有外科手术
原来中医自古就有外科有历史资料说华佗打算为曹操做开颅手术,结果激怒曹操,因此被砍了头。另外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就是华佗用手术刀为关羽的肩膀拔箭,据说华佗还用了麻醉剂麻沸散,看来中医应该早有外科手术技术了。疫情期间居家,有了时间,就去查查中医外科的资料,居然发现中医外科历史极其悠久。根据中医专家总结,古代中医外科医疗技术包括切开导流术、麻醉术、清创缝合术、截趾(指)术、肠吻合术、大纲膜血管结扎术与坏死大纲膜切除术、痔瘘手术、耳落再植术、唇裂修补术等,这说明我国的中医在外科方面有不少的遗产。
一、年前中国就有外科手术
在大汶口遗迹中发现一个年前的颅骨,其顶部被挖了一个小圆孔,这显然不是在战斗中砍伤的,而是有意挖的,应该是做手术,而且颅骨的内板与外板在手术后已经完全融合了,说明在做了手术之后,该人还活了至少十年以上。这表明在年前,我国就已经有外科手术了。
二、在最早的中医书籍《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外科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30种外科疾病,介绍了不少外科手术,如在《灵枢》中说∶“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对解剖也有较深入的认识:“若夫八尺之土,皮内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现在用的“解剖”这个词就来源于此段文字。书中的一些数字可以看出解剖得出的成果,指出大小肠与食道的比例是35∶1(现代解剖学得出的比例是37∶1),测量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书中还有专门的外科章节,并较详细地记载了针砭疗法及脱疽后期的截趾术,腹腔穿刺术等手术。
三、看看华佗在中医外科方面的贡献
华佗是他所处的时代中医外科代表性人物,在《三国志·华佗传》中提及大家常听说的“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请特别注意,这里讲到麻沸散的时候用的是“酒服”两字,说明麻沸散是口服的,而不是用来涂抹的。
华佗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此时战争频发,对外科手术自然有大量的要求。同时,当时的解剖学与药物学的发展也为外科手术提供了基础。同期还出现的一本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外科代表作。
四、隋唐时期——中医外科手术正式确立
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较多具体手术,记录断肠的诊断、断肠缝合、缝合后的饮食禁忌,并注明切除术完成后应关闭腹腔,强调“勿闭其口”,并用消毒药膏留置引流,防止腹腔或伤口感染,证实中医能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标志着古代中国外科手术的确立。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记载了不少手术方法,如白膜漫睛创治术、下颌关节复位术、导尿术、磁石取异物(针)术、舌肿窒息急救术,一些手法与西医近似。以上资料说明隋唐时期,中医外科已经达到不低的水平。
五、明清时代中医代表作
明清时期的中医进入的全盛阶段。
明代的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记载了逐层缝合的理念,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调擦”进行局部麻醉,是世界上局麻的首次报道。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此时期的中医外科的代表作,该书强调内外治结合,介绍了开创性的手术法如创截肢术、铜丝套摘鼻息肉术、下颌骨复位术等,还提出对食道异物的取岀和鼻息肉手术摘除设计手术器械与方法。
清朝的中医著作包括∶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官府组织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全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清代还出版过《幼儿推拿秘书》《推拿广义》《医学心语,》《外治医说》等。
这个时期的手术还要求“窗明几净”,清洁疮口,说明无菌的概念已被中医逐步接纳。
六、古代外科医疗器具总结
古代,跟现代的西医一样,常用的中医外科器具包括如针、剪、刀、钳、凿等;疝气罩(托)不影响小便,与现代医疗同类产品近似;古代人使用的筒子针其实就是现在的注射器;陈实功展示的吸引罐与现在也较为接近。
中医不是只有内科,外科手术也是中医的一种瑰宝。虽然因为各种原因中医的外科没有得到发扬光大,被西医远远甩在身后,但只要专业人士认真挖掘,中医中的外科瑰宝一定能够为人类健康做出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