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这么多药,即使不因糖尿病而死,也会被降糖药毒死!不想成为药罐子!我坚决不吃药,吃药会依赖,不想以后吃一辈子的药!
因为怕药物的副作用,很多糖友都硬撑着不吃药,但是不吃药又会导致高血糖从而出现并发症。这到底该怎么办呢?
……
首先,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如果胰岛功能不行的话,就必须吃药或者打胰岛素,目前还没有其他比较好的办法。如果胰岛还可以,则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把体重降下来,有可能实现血糖达标。
如果有一种办法,不问你基本情况就说可以帮你控制好血糖,而且是简单粗暴的某个产品就能解决,那恭喜你,肯定遇到了传说中的骗子了。
这世上到底有没有无副作用的药物存在?没有!
那么,这世上到底有没有无副作用的药物存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师王梓专门撰文回答说:没有!
扎心了有木有?
他进一步地阐释:严格来说,所有的药,包括西药(化学药)、中药、中成药都有副作用。只是不一定每个人每次使用都会表现出来。一些药物宣称“天然药材、无毒副作用”,这是百分之一百的胡扯!
还有一些药物的生产厂商只会在说明书上标一句“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意思可不是这种药物没有副作用,而是他们也不知道这种药的副作用是什么。”明确”的副作用尚可以有目的地监测和预防,从这个角度看,“尚不明确”的未知可更危险。
而能确定的一点是:宣传某类药没有副作用,是极不负责任的。
糖友吃这么多降糖药会出现什么结果?伤肝肾吗?
那糖友每天这样吃药,会有什么后果吗?
首先,以前听过一名糖友说:是药三分毒,不吃药十分毒!孰利孰弊,会小学加减算法的同学应该一眼便知。
其次,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正规降糖药物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在反复动物实验、临床药物观察及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得到确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并不严重,给糖友带来的益处要远远超过它的不良反应。
记住这几点,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1、不要自诊自治,不要随意购买药品。知己知彼,合理选药。
邻居老王用的二甲双胍未必适合你,因为他很胖,而你很瘦;一起跳广场舞的李大姐吃的苹也未必适合你,因为她只是餐后血糖高,而你空腹和餐后都高;
要熟悉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特点、副作用、适应证与禁忌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选用药物。
例如:
慢性缺氧、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重度贫血以及做造影检查的病人忌用“双胍类药物”;心衰浮肿、活动性肝病以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忌用“胰岛素增敏剂”;慢性肠炎、腹泻、腹部手术恢复期以及疝气患者忌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妊娠期女性除双胍类药物以外,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原则上应当忌用。2、不要高价去购买一些号称能治愈糖尿病的药物(实则是成分不明的产品)
互联网上习惯称这部分人“人傻钱多速来”,不过我相信,经常读每天讲糖的糖友们不属于这类;
3、遵从医嘱,详细了解药物的服用方法和禁忌事项。
比如服用二甲双胍,部分人可能会觉得恶心,那么就换成肠溶片或许就解决了;比如注射胰岛素,要防止低血糖,那么就要注意监测几个关键的血糖;要防止注射部位瘙痒,那么就要注意消毒和勤换注射部位、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
4、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出现不适,可以咨询糖友,但要解决问题最好还是咨询医生。
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为了追求快速显效而盲目加大用药剂量;
不要轻信广告宣传,自行选购药物或把保健品当药品服用;
5、控制饮食,预防低血糖。
饮食方面,患者一定不能过度节食,注意定时定量进餐、适时加餐。尽量不要选择强力、长效口服降糖药,而且用药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在各类降糖药当中,只有胰岛素促泌剂(主要指磺脲类、格列奈类)才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其余各类药物在单独使用时很少引起低血糖。
对于低血糖风险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人以及脆性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较小的降糖药物。
6、多吃蔬菜、坚持运动。
除了控制饮食热量的摄入,还要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并且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显著增强身体技能。毕竟身体好了,自然药物的副作用也减轻了。
7、注意服药时间。
双胍类药物最好在餐中或餐后服用,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消化道反应。
由于二甲双胍肠溶片比普通片剂消化道反应轻,也可在餐前服用。
8、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要谨慎选药。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脂肪肝及肝功异常。对于这类病人,在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肝功能。如果转氨酶越来越高,就及时停药,改用胰岛素,必要时可给予保肝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肾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通过胆道而不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这样就不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当然,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原则上应禁用一切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9、尽量联合用药。
一般说来,药物副作用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药物剂量越大,其副作用也相应增加。而采取联合用药,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大大减少药物副作用。
总结
迄今为止,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这意味着一旦得病,患者便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
客观地讲,但凡药物都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也存在一定副作用,绝对安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
对待药物副作用这个问题,患者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随意滥用,而是要权衡利弊,谨慎选用。只有知己知彼,合理用药,才能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