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8月30日讯(记者柯美学 通讯员王媛媛)“现在天凉了,医院做手术。”近日,一位94岁的老人在家人陪伴下,医院做了脐疝修补手术,第二天可下床走动。
患者胡奶奶家住青山区。虽年过九旬,但她身体尚可,口齿清晰。据她说,二三十年前,她的腹部肚脐旁边,开始出现一个包块,“平时也不怎么痛,但干重活用大力气就会痛,后来不干重活,没什么不好。”
今年8月中旬,胡奶奶腹部发了疼痛,越来越严重,导致排便出现了困难。家人慌了神,医院看病。老人觉得一直天热,室外温度高,不医院,总说“医院”,谁来劝说她也不答应,家人只好听她的话。
近日,天转凉了,家人赶紧将老医院。
该院疝与腹壁外科医师朱凯接诊了老人。经检查诊断,胡奶奶腹部是脐疝鼓包,约有小碗口大,直径约10厘米。医生用手按压,鼓包不能还原,可触及部分肠管,按压时老人疼痛难忍。朱凯医师怀疑是急性嵌顿疝,肠管已经卡住了。此外,医生还查出老人既往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
这位94岁高龄老人可以下床走动了。
术前,胃肠、疝与腹壁外科的姚磊主任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科会诊为老人制定诊疗方案。胃肠、疝与腹壁外科副主任医师邓文杰带领手术团队实施了脐疝修补手术,整个手术仅用时40分钟,出血少。手术后当天,该病区护士长彭莹莹与老人沟通后,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这位94岁高龄老人竟然可以下床走动了。
老人下床走动。
邓文杰主任说,疝,俗称“疝气”,最常见的是腹壁疝,在腹部或大腿根部内侧出现鼓包。包块里不是气,而是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形成鼓包和疼痛。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症状加重,甚至发生嵌顿或绞窄,也会威胁患者生命,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