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父亲身上寻找我们自己的影子,家丑外 [复制链接]

1#

辛夷坞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

“天下只有不是的儿女,哪有不是的父母”?在传统社会,凡是说父母长辈不好的人,不是恶人便是混蛋,是要被人骂的。

很不幸,我就是那个被人骂的“混蛋”,甚至“恶人”。

但是,我还是经常说父亲的“坏话”,并且把“家丑”生成文字。

我受到众人的鄙视,但仍然一意孤行。

01想通过刷牙刷去牙痛

父亲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有很多习惯差不多与生俱来。后来父亲来到了城市生活,但这些相伴一生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不但难以改变,而且在日益年老之时变本加厉。

比如从前在农村生活,父亲基本没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到了城市生活时,已近古稀之年。我们兄弟教导他用牙刷刷牙,像小孩一样。父亲倒也能接受,慢慢地学会了。但总不习惯,不能日日坚持。

不说刷牙的姿势是否正确,就是养成天天刷牙的习惯也是很难。父亲有一日没一日地刷牙,我们也不能强求。

父亲的牙齿不可避免地经常疼痛,除了龋齿,还有严重的牙周炎。每每牙齿疼痛的时候,父亲便去拼命刷牙,牙齿越痛刷的频率就越高,有时甚至是一痛就刷,刷个不停。

在父亲的心里,刷牙也如同种庄稼,平时没有耕种的土地,只要加班加点把没做的活干了,地里一样也会长出庄稼。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事到临头,紧紧抓住某个机会不放。

02身上的痛也想一洗了之

头痛的时候,父亲就会用热水洗头,不停地洗;脚疼的时候,父亲也会用水不停地洗脚,同样不停地洗。反正只要身上有那个地方疼痛,父亲就会用水去洗,仿佛水可以洗去一切疾苦。

父亲以为他用的是圣水。

但大多数时候,父亲终究是不能用这“圣水”洗去疾病的。

在父亲的心里,既然水可以洗去物体表面脏污的东西,也可以洗去身体里面的疾病。

初时我们也会觉得父亲这般举动很可笑,但次数多了,眼见父亲痛苦的模样,心里也跟着痛楚,便带着父亲去看医生。

综观父亲这种急于求成的表现,我们在遇到自己想解决但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同样会有这种“幼稚”的举动。

03看病就是输液

我们生长在农村,生病时能去的最具规模的地方就是乡卫生院。而乡卫生院能做的,大多就是输液。特别是父亲那辈尤其如此。

父亲自此认为医生看病开药输液,基本上都会有效果。于是,后来进城了的父亲,只要有个头痛脑热,都非要去输液不可。医院做疝气手术,差不多是“逼”着主治医生输液。医院的胃肠外科,几成笑料。

父亲医院的“大病”,就必须要有仪式感。医院里最隆重的仪式,除了进可怕的手术室,大概就是输液。

过于迷信某项药物或者治疗手段,甚至一味固执地相信某种经验,是我们也惯常有的思维。

04一切皆有可能

父亲的性格很急躁,凡事讲求“立竿见影”。父亲对“科技”的理解就是“科技代表先进”,而“先进”就是“速度”。看病吃药,“药到病除”的判定标准是刚吃进肚子就要起作用,“不起作用吃药做啥子?”父亲的理由直截了当。

我好心给父亲解释:“凡事都要有个过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立见成效的事情?”

但父亲哪里会听,不是暴跳如雷,就是横眉冷对,有时甚至会破口大骂。

我知道父亲既不具备基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琐碎。他仍然沿用“吹糠见米”的思维,自作聪明地加进了“科学”看待这个世界。

既然是科学,那就是无所不能,只要利用科学,那就必须行之有效。“科学”在这时其实就变成了迷信。

05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吃亏的事不要做”

父亲是极少吃鱼的。我观察过,父亲不是不喜欢吃带腥味的东西,而是怕鱼肉少而有刺,“吃起来太麻烦”。

在父亲手术后,我只要给父亲买鱼,父亲不是不乐意,就是只喝汤不吃鱼肉。父亲倒是对猪肉丸子一类“既简单又实惠”的东西喜爱有加。

“与其耗费那么多功夫去吃那么少的肉,莫如不吃。”父亲说。

知道买回家的鸽子只有几两重,但价格却和几斤重的鸡相差不多,父亲不会听我解释营养的高低,而是命令我下次只准买鸡而不是鸽子。

在父亲的心中,看得见的才是价值。

06吃安眠药的故事

年迈的父亲在做了疝气手术之后,日日卧床不起。特别是第二次疝气手术,父亲很是注重医生提醒的“卧床休息”。在“卧床休息”时,除了走路没有任何爱好的父亲只有睡觉。白天睡晚上睡睡得昏天黑地。白天睡觉多了的父亲晚上常常“失眠”,便买了安眠药,每晚按时服用。

有几个晚上,父亲没吃安眠药就睡着了,睡醒过来的父亲几乎有些丧心病狂,埋怨我不把他“叫醒了吃安眠药”,并且对我对他的“不关心”深感愤怒,要我每晚按时提醒他吃安眠药--无论他是否睡---否则他半夜睡不着觉。

在父亲看来,遵从医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大概是因为这件事对他影响极大而且又最容易实行。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生活。父亲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生活的质量。

07欲望无限每个人的欲望都永无止境。

说实话,父亲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在来我居住的城市做疝气手术之时,父亲一米七多的身高,居然只有48公斤的体重,不说骨瘦如柴,也是瘦骨嶙峋。经过两个月的调养,父亲的体重逐渐增加到多斤,面色也红润起来。

但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父亲在他身体逐渐恢复之时,愁眉苦脸地问我:“我好久才能像年轻时那样想跑就跑想浪凯就浪凯(想咋样就咋样)?”

我给父亲解释:“身体衰老是自然规律。”但父亲会不乐意:“那和我一样年龄的人,为啥就没有我这么多病?”

“你只要调整好心态,也会和他们一样有个好身体。”我安慰父亲。

但这只是安慰,因为我知道父亲急躁的性格是不可能有太多改变。很多次,我看见父亲在打开电视等待机顶盒反应的时候,口中骂骂咧咧,那迫不及待的心急,让人哭笑不得。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兰赛姆·罗杰斯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很难的,当一个人把自己脆弱的一面表露给你时,只要察觉出有一点点的误解,拒绝或评判等,他都会关闭心灵的窗口。

对父亲的愚昧甚至无知,我无言以对。只有在心底默默地原谅他、祝福他,然后庆幸地想:我们兄弟终于没有像他那样。

08孩子是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演变成的自己。

不是父亲愚钝,也不是我们太苛刻。而是我们没有把自己摆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我们的理想推进。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要过高估计我们对生活的掌控。

有些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没有条件拥有;有些还存在于人们思想里的东西,我们不能急切拥有。

少年时代就独立谋生的我,和父亲的接触都是客居似的关系。后来结婚之后,更是远离家乡,况且那时候的我年龄还小,又处于为生活奔波的时节,哪有时间思考生活哲学?此次和父亲亲密接触两月有余,突然发现父亲居然变得很陌生。

我曾深刻地反思我过去取得的成绩是因为生活的艰难,逼迫自己去争取成功;失败却是接受教育实在太少,再加上自己的固执导致的狭隘,胸怀并不宽广造成思想的局限,所以故步自封。

今日耳闻目睹了父亲身上鲜明的特点,原来竟是我所憎恶的丑陋。像把我自己身上的疮疤无情地揭开,我鼻子里闻到的居然就是我身体里散发出来的恶臭。

父亲的暴戾和自私、狭隘和固执,哪一点不能从我自己身上寻找到影子?

我是比父亲更有思想的人,所以我沉浸在一种苦痛之中。

正因为我比父亲有思想,我不能去谴责父亲。

09父慈子孝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我对传统的所谓美德,一概以融合作解。在这个世界,我们都在努力地活着,没有谁比谁更容易。无论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是没有亲密联系的普通人,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人是群居动物,比没有更多感情的动物更具爱心,但现实中的我们,却在很多时候不如没有丰富思想的动物。

渐渐地,我非常注重更改自身的某些恶习,尽可能地抑制先前夺腔而出的恶语、恶行,并为之前的某些丑陋行为汗颜、忏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好国才安。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决定因素在于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而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关爱儿女、关怀妻子是根本责任,最大程度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幸福与否。甚至,整个家族的兴衰,都完全寄托在父亲身上。

况且,我读过的书里,“父慈、子孝”是并列的关系,没有隶属或者附从,更没有因果关系。儿子孝敬父母是不能以父母对儿女的态度为前提,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人不但是自尊的,还是敏感的。

我们和自己的亲人习性最相近,在生活中也最接近,我们应该在彼此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弥补对方的缺失。

我们更应该彼此了解、彼此慰藉、彼此珍惜。

▁▂▃▄▅▆▇█

作者简介:

冯俊龙,70年代生人。笔名看尽人间荒唐、大眼看世界、坚挺的鼻子。一个既喜欢历史又注重现实的专职写作者,著有小说、散文、诗歌三百余万字。现担任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