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黄帝内经素问bull阴阳应 [复制链接]

1#

今天我带着求是的状态,探求《*帝内经》的真理,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与本质。继续一起走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观通天的心路,辨阴阳,袖里乾坤,应时应运,使自己身体和谐健康,内在无限丰盛和谐,荡漾在古老经典的高维能量场,渲染我当下的意识状态,认识自己,让自己活得通透,明白,自在。

感谢宋小菲老师,马春杰老师,覃业清老师,李青老师,宁可老师,*海英等各位老师的同频共振及文字校正。

我们来一起走进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指的是阳气,阳气清轻上升,故称清阳。清指的是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阳指的是纯阳。“浊阴”,指自然界质重阴浊有形之气,或指体内重浊下降或浓厚的物质。

云的出现是由雨水升腾而成,为地气上为云,而雨水则由天空中的云凝聚下降而成,为天气下为雨,因此二者是互根的。天空中的云下降为雨水,必然使天空中的云减少;地面上的雨水上升为云,而使雨水减少,因此二者是互为消长的。雨水上升为云,云下降为雨水,这又是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升降规律的体现。

这段经文既说明了“阴阳应象”之理,又反映出自然界与人体有共同的运动规律,正是因为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才能交合而化生出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体自然也不例外,也是按照天地阴阳相交的关系形成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因此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都要以自然为基本法则去遵循,这就是全息理论对应关系。

全息理论是研究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反映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的全息等式。它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全息论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既是研究一般的全息理论,又研究一切科学领域的全息现象与全息规律。

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

天地有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根据全息理论,那么对应人体一样也有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万物随自然变化而变化,顺其自然顺者昌,顺天时作息,顺地利而自然孕育,和谐万物,和谐共生。

人体周身遍布穴位,似同天体星星一样,有序地排布在人体——小宇宙之中。人体中气血的运行,均通过这些小小的驿站来输送。穴位主宰着人的体质与健康,以及耳聪目明和才智,关系到一个人的终生命运……。它是宇宙形体对应人体的缩影。穴位与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体的演变也直接影响到人的经络运行。因此,一年有天,人有个穴位;天有黑白之分,人有阴阳之别;天时分四季,人亦分前后左右;天有星体,人有穴位;天有各种气流回旋,人有气与血流循环;天有经纬相织,人有经络相连等等。总之,天体有质无形,人体有质有形。人把天体浓缩在周身,整个人的一切似同一个恒星,独具它特有的规律和轨迹。

在探讨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中,主张开放式的思维,以一分为多的哲学思维去探讨、去研究这些现象的实质存在性。我们借助宇宙的力量将人置于大自然这个广大的检验场去实践。从而我们发现,这种人在其偶然的机遇,突然的动作,无意的撞击当中,将其身体的“神行”穴及特殊的穴位于瞬间被神奇的巧合而打开。

致使其自身的神经、经络细流开始变得敏感而皎洁,易于激活大脑细胞的思维,产生特殊的灵感。这种灵感也是对宇宙信息的接受,使人具有通灵功能。因此,这时的穴位如同宇宙信息的转换接受台,迅速的捕捉到宇宙中漂泊动荡的各种信息团,这种信息团具有物质性,特别是光子等特殊物质,它们由含有传导性、生命性的成分组成,被人接受后,可开发出人的潜意识,亦即常常称谓的阴性场能的功能。从而使人达到超前于常人的特殊功能,亦即特异功能。

通过开启某些穴位,促使人快速进入特异状态,配合功法的动静功修炼,达到巩固、加强穴位的开合。同时借助第二套功法信灵语功,加速传导、输送宇宙信息,使人快速地达到天人合一,使人体之潜能发挥出最佳效能。由此,不难看出人体穴位的开启,对人体特异功能的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亦看出,它对接受宇宙信息的作用中的重要性。

宇宙中,通常存在着常人感知不到的信息和信灵,这些信息和信灵通常以各种物质团的结构存在。在探讨宇宙中,我们发现人在宇宙中处于的某种状态与之是那么的相合相吻,似乎人是宇宙的产儿。其身体每一个部分就对应着天体的某颗星,如华盖穴对应天体华盖星。

人的生日对应天上的星座,星对应穴,天体经纬对应人的经络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千百年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对穴位的认识,从来没有间断过。多少隐士高人领悟宇宙的奥秘与真谛而献出毕生的精力。

因此,有的人头部突遇外伤而受巧合的突然振荡,以外地打开了封闭着的穴位,则会出现“天眼通”的功能。然而也不完全如此,有的人穴位被打开后,不一定一下就能显化出特异功能。但由于穴位的开启,可增强对宇宙的看光度,加强了对宇宙信灵与灵力的接收,达到光足、神足之时亦成图象。一般欲达“耳通”,其肾俞、玉枕、大椎、听会等穴须同时打开以上穴位具有远处声波及微声波的传递、输送功能。它们同时开通后,可加强声波耳膜的振荡,从而放大宇宙的声波信息,感知到远处的声音。

预知功能点对超前信息可提前和超时空捕捉宇宙信息。有的人与预测能力很强,其在一般情况下神藏穴、神庭穴、承光穴及中庭穴均是开启的同时灵台穴和神行穴也相应的处于半开或全开之态。

“心通”功能,在一般情况下神堂穴、神道穴、*门穴、阳刚穴、玉堂穴则应同时打开。故此,在修炼中一旦有了心通功能的人,首先打开了其与外界感知最敏感的穴位。上述穴位增强了对外界信息的吸取和感知力起到支配思维神经和感知神经的作用,从而获得能预知、感知、测知他人心理活动的功能。

“神足通”,当上呈,百会、灵台、神道、紫宫、天突、中极、灵道涌泉等穴开启后,能促使人的周身神经处在能将外力进行凝聚而吸收,消化状态,使人感到浑身是劲,身轻气爽,神足气足,达到神通的地步。

人出生时,在正午方有星宿相伴并辐射,故人有星座,这个星座在人体上有对应的穴位,如果在这个人星宿所对应的穴位上进行施治,有很好的治病效果,在实践中反复证明了这种论断。根据天人合一道理,天上有二十八宿,那么人体应该有相对应的二十八。

当我们伸出手时,粗看是五个指头,细看有十四个指关节,人有两只手,那么正好是28个指关节;一般人牙齿有二十八个,少数人三十二个,但三十二个牙齿的人容易掉落,按《*帝內经》云,男子数八,女子数七,故女人大多有二十八个,男人有二十八个,也有三十二个;人体督脉二十八个穴位和二十八宿相合;妇女怀孕是天,是天上的二十八宿转十圈,通过这二十八宿10圈的反复运动,人体成熟而降生。

天上的北斗九星正正好对应九宫八卦关系,九宫按洛书排布,八卦对应我们地球的八个方位,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中为*龙。与金木水火土对应,与人体五脏六腑对应。青龙为木,白虎为金,朱雀为火,玄武为水,中央*龙为土,这些五行能量又与人的方位能量相应。

我们知道天上的星星是高维能量在三维成象的焦点,实际还有一种类似的焦点就是我们的穴位,我们身体的高维能量在三维上成象的焦点就是穴位,同一类能量焦点的连线其实就是经络。而且经络和星空也是对应的,这就是我们老祖宗这种天人合一的逻辑,也是宇宙全息的另一种描述。

所以人体生命是来自宇宙能量场的一种生物。受益于能量场,也受制于能量场。人体的健康长寿、幸福美满、春风得意是人体与能量场的正负极或阳极与阴极接对的结果;而人生的种种不如意,疾病与灾难也是人体与能量场的正负极或阳极与阴极接反所造成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天体星宿与人体的关系。

那么十二地支一样对应人体的各种能量关系,子时对应阴部、肾;丑时对应脾、肝;寅时对应背、肱;卯时对应目、手;辰时对应背、胸;巳时对应面、齿;午时对应心、腹;未时对应脾、胁;申时对应腹、肺;酉时对应肝、肺;戌时对应背、肺;亥时对应头、肾。

中医治疗有一个概念叫“子午流注”,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都是按照五行能量特征分布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应当在什么时辰取什么穴位进行治疗。

中医可以从八字预测疾病,这是从更高维度看一个人一生的能量分布。另外,中医还有一个精妙的地方,它可以找到纵向能量跟横向能量分布的焦点的那一刻。

我们人所体现出的象,其实是高维能量时空在三维能量时空中的投影,所以出生那一刻就是我们的八字,这个投影的象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个八字就能知道这个人这一辈子什么时候得什么病,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人,甚至遇到什么事儿,因为它是从更高的维度看到的这个人的一生的能量分布关系,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干支哲学。

所以很多中医看病先问一个八字,就能知道你在这个年龄,在这个时间点大概该得什么病了,这是中医理论里面的另外一层。把这些东西连接起来,我们已经不把它简单叫中医,应该叫道医了,因为他是跟高维能量相关的。

根据三维现象去对治疾病,看到的永远是层出不穷的“病症”;唯有从把握人体与宇宙能量关系的整体性出发,才能回到“投影源”去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继续走进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为什么水是阴火是阳呢?因为水是向下流的,而火是向上升的,这就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道理。在自然界中,最能表征阴阳的,莫过于水火。火主动、主热,火苗往上升;水主静,主寒凉,水要向下流,所以,用水火来比喻阴阳很恰当。药物和食物的气味中,气有寒热温凉平五气,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气味相对而言,气无形就属于阳,味有质就属于阴。

“味归形,形归气”,味:饮食、药物的味。意思说饮食、药物等五味可以充养人体的形体,故味归于形;而形归气,意思说形体壮实则可以充实转化为我们体内之气,这是阴阳转化关系。

“气归精”,这里的气一部分是先天之气,是人体内的真气,一部分是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合并后共存于人体之内,这个气叫精气,人体内的精血都是由真气所化。所以气归于精。

在中医理论上是论述气与精的关系,其中此处的“气”主要指食物之气,“精”主要指后天之精,人体内水谷之气经过脾胃的运化,可转化为后天之精充养人体。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古人通过饮食水谷消化吸收乃至糟粕排泄过程的观察,认识到人体必须吸收饮食物中的精华物质才得以维持生命。脾气升运,变饮食水谷为水谷之精,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称为后天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如《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人体之精的来源,以先天之精为本,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而且先后天之精相互促进,相互辅助,如此人体之精才能逐渐充盛。无论是先天之精或是后天之精的匮乏,均能产生精虚不足的病理变化。

“精归化”,气化即气的运行变化,哲学上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变化,人体的气化是指体内气体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发疾病。

“化”就是生化,就是化生,这是一个往复循环转化的过程。道家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反过来,合道后则是精满、气足、神全。

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气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汇入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食气”就是“气归精”的互表方式,精需要气血的供给;“味”就是“形”的供给是谓“形食味”;精气需要仰赖气化,“化生精”就是“气归精”的互表方式,“气”可以化“精”,就是“气归精”。“气生形”,表明形气互生的特点,气足之后又可以反过来生我们的形体,形成互生关系。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味过度,味可以生形,就能伤形,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气精关系也是一样,虽然互生,但过度也可伤及所生之物。这就是说万事有度,莫若情恰恰好,不形成偏性能量而走中道。

“精化为气”,好比水化为水蒸气变为云的过程,和上文云雨道理一致,*帝先言天象,再谈人理,所谓天人一体,其理昭然,雨和云虽不是一种物质,但却是相生的,云可以变化为雨,雨也可变化为云,精气是一个道理,精可以生气,气可以生精,精气互跟,这是人体所应天象的表现。前文说味伤形,形伤则气必伤,故味伤气,反过来,因果作用,就是气伤于味。

按气化论疾病观,气化过度或气化不足,精、气、神转化障碍、升降出入紊乱都可导致疾病,堪称“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人体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体五志过激则有七情之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化太过则为六淫。人体气化不足,在气化中枢的脾胃,则是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

我们继续走进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阴味出下窍”,对应上文的“浊阴出下窍”阴向下走的道理。“阴味”,有形的,在“味”层面上的物质。“下窍”指向下的通道口,食饮从口到咽,咽为下窍;从咽到胃的贲门,贲门为下窍;从贲门到胃中,再通过幽门到小肠,幽门为下窍;小肠的末端是下窍;最后到肛门,膀胱,肛门,膀胱为下窍。在“味”层面上的食饮物以及消化后的糟粕,通过上面的描述“下窍”一路下行。

“阳气出上窍”,对应上文的“清阳出上窍”,阳气上行的道理。这里的阳气指的是通过“阴味”化解成的能量,是后天能量。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是说味厚的为纯阴,气薄的为为阳中之阴,凡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只有通利作用;气薄的有发散功能,气厚的能助长阳气而发热。说明古人以食物气味的功能,以了解药物的性味功能。从气味阴阳,推演到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作用,成为后世中药气味分类的理论根据。实际上,气为阳,味为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乃阳中之阴;味厚者乃阴中之阴,味薄者乃阴中之阳。如若味厚,应冬之气则气内敛外寡而泄气,若味薄,应秋之气,容平而通降;若气薄,应春之气,有生发之机而同样外泄,故曰“发泄”,若味厚,应夏之气,则发热。这样以四季阴阳所属的类比可以很方便解释内经关于气味厚薄的阴阳所属及其作用的描述。

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

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生,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