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谈桂枝汤 [复制链接]

1#

再谈柴胡桂枝汤

由于柴胡桂枝汤是一个复合的和解方,临床所治颇广。所以许多医家都喜用此方。

我的老师陈瑞春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近日看南京*煌老师寄来的“名中医处方用药技巧”中,有江苏省儿科名医王益谦老先生的经验。方知王老亦善用此方,而且思路与陈老不谋而和。

王老认为一切外感热病寒热稽留不退,或发热约4-5天,先是日晡恶寒,渐渐发热,有时发热至39度左右,待天明方热退。有轻微口渴,舌苔白或薄*,脉浮数,或弦,有时胸闷者。皆可用本方进行治疗。尤其是开始发热即静点抗菌素、激素,热退后再反复发热者,必用此方(陈老亦提倡此点)。

王老并提出运用此方的辨证特点:一是无器质病变;二是检验无明显血象变化,肥大反应阴性,抗0、类风湿因子阴性;三是发热之前均畏寒,说明表邪未解,太少合病;四是胃肠不适,体弱易反复外感,且静点西药不愈者。

运用本方须注意的是:病在太阳,发热,头疼身痛无汗且未见少阳症状者;发热口渴烦躁,有内热者;肺有器质性病变者。

王老的体会是:病在表里之间,有营卫不和者皆可用本方。发热之前有恶寒,说明病邪尚未离太阳,古人言:“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陈老亦赞成此点)。正可借此方透邪外达,不要拘于日数长短久近。但见一证便是。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不仅仅是解表祛邪!

桂枝汤适用面其实很宽。

桂枝汤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就演变成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何芍药加倍加补中的饴糖就变成了补中方呢?

桂枝,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何谓营卫调和?卫气行至脉中可以转换成营气,营气行至脉外可以转成卫气,如此转换顺畅,称之为调和。另外,五苓散太阳利水,除桂枝外皆是利水药物,说明桂枝是气分药,行气利水;而桃仁承气汤,是活血方,说明桂枝即人气分又人血分;所以,桂枝可以通达气血!

至于白芍,酸收、柔肝;再谈到白芍和赤芍的关系上,白芍养血,赤芍活血,《伤寒九十论》有论桂枝汤能不能用赤芍,据说,某小县城被土匪围困,物质匮乏,大夫要开桂枝汤,结果没有白芍只有赤芍,特殊情况之下,只能拿赤芍使用,结果是有效的,历代医家对桂枝汤芍药的这个问题争论很大,也从侧面说明两者在临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赤芍养血活血,也可以推出白芍也可养血活血!

于是联想到,小建中汤气分不足,血分也不足,是补中的方子,而且桂枝通气分,芍药通血分;汪机讲:“气机通畅即是补”,所以中医的补药分类的思维不同于西医,西医讲营养品就是补,再加上另外是祛邪的,正气和邪气是分开的,两者截然不同!总结桂枝汤既有补得一面也有通的一面!另外要啜热粥,即鼓动胃气,营卫调和了,正气盛,因此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桂枝汤用于产后感冒,生产是出了很多汗,流了很多血,所以要用能补能通的药,桂枝汤恰巧合适!

而且,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于是,桂枝汤里桂枝和甘草助阳,芍药和甘草助阴,因此桂枝汤有调阴阳的一面。曾经一60多岁妇女,有梦交的体验,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效果很好!

总结,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通达气血,调整阴阳,所以教科书把桂枝汤归为

解表药值得商榷!

太阳表虚证治剂,有发汗退热,养胃滋液,调理虚弱体质的功效。

桂枝9g,芍药9g,生姜9g,生甘草6g,大枣(擘)4枚。水煎两次,分2次温服。药后一两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服药喝粥后,要卧床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应停服桂枝汤,随证处予其他方药。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醋、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生姜辛温发汗药,二者也有健胃作用,与甘药大枣、甘草配合,益胃而生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可制桂姜的辛散过度,又配合枣草的化生津液。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治剂,又是安中养液的方药,故其适用于津液不足的太阳病表虚证。大凡津液有所损伤之后仍有表证者,无论有汗无汗均须用桂枝汤。本方与麻*汤专于发汗解表的作用不同,因有发汗解热,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伤寒论》中称之为解肌,称桂枝汤证为外证,称麻*汤证为表证,宜注意。

桂生要甘枣。联想:桂生药甘枣。

发热、自汗、恶风、脉浮弱。

㈠主证:发热、恶风寒、自汗出。㈡或然证:⑴拘急疼痛:头部及四肢肌肉拘急疼痛、胃肠痉挛性的疼痛、腹直肌拘急疼痛等;⑵气上冲:鼻鸣、干呕、昏晕、烘热、面红、失眠、多梦、胸腹有气上冲感、脐腹部的搏动感等;⑶时发热:发热呈阵发性,而非持续性发热不退,可定时发热,也可不定时发热;可一日发热一二次,也可发二三次;⑷出汗多样性:或全身,或半身,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一般性出汗,或顽固性出汗,或自汗,或盗汗;⑸腹泻、或便秘、鼻衄、无汗等。㈢审证:无里热证,即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㈣体征:⑴体瘦:体型多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而比较细腻,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⑵体能差:不耐体力劳动,不耐疲劳;⑶舌脉: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浮、或弱、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

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时发时止者,加桂枝6g,名桂枝加桂汤;胸满腹胀、咳喘、痰多者,加厚朴、杏仁9g,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阵发性腹痛,时发时止者,加芍药9g,名桂枝加芍药汤;持续性腹痛、拒按便秘、舌苔较厚者,加芍药9g、大*6g,名桂枝加大*汤。*汗浮肿、*疸、或恶风尤甚者,加*芪9g,名桂枝加*芪汤;汗多、心悸、头昏、食欲不振者,加芍姜各3g、加*参或人参9g,名新加汤;项背拘急或下利者,加葛根12g,名桂枝加葛根汤;全身有强直性痉挛自觉症或他觉症者,加栝蒌12g,名栝蒌桂枝汤;遗精梦交、心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9g,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恶寒、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者,加附子6-12g,名桂枝加附子汤;无汗、身痒起疹者,加荆芥、防风、白蒺藜各9g,仿桂枝麻*各半汤。

阵发性发热汗出、高热、自汗、汗出偏沮、无汗、畏寒、奔豚气、下利、虚人外感、重症虚劳、排尿性晕厥、噎膈、风隐疹、月经疹、妊娠发热、小儿惊风、小儿尿频、单疱病*性角膜炎、目盲等。

⑴桂枝与芍药用量应一致相等,凡增减桂枝或芍药的用量,都会改变本方治疗范围;⑵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腻者,或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者,当忌用本方。

中医临证讨论QQ3群:

方临证苑

中成药便民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