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奔豚气症”,这个病症忧思惊恐可得、阳虚寒逆可得、练功走火亦可得。
甘草虽然话粗,但还真是这么个感觉。
奔豚在中医又叫“奔豚气”“奔豚病”。
豚,就是小猪的意思。小猪怎么跑啊,直来直去的窜。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说的就是小猪奔跑时一往无前、桀骜不驯的身姿。
这个症状发作时,人会感觉有一股气从小腹冲上来,冲过胸口,一直冲到咽喉,又急又快,自己控制不住,就像小猪狂奔一样。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人一样。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奔豚者,是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这个像小猪奔窜一样的气,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难受。
就像《金匮要略》中形容的:“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恐,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这么说吧,奔豚这个病症挺常见的,古医书中经常记载,和身心、外邪都有关系,亦有很多情志的诱因。练功走火,也容易发生奔豚症。
练功方法不当,就容易产生偏差。轻者叫走火,就像擦枪走火一样,吓了一小跳,没产生实质性的问题;重者叫入魔,身心都会产生病理变化。
物无美恶,过者为灾。不光练功,任何事儿都一样,过火了,就是灾。
你在个老大的位置,不好好自重,私心杂念又重,天天看哪哪都不称你心意,叫嚣着治这个、整那个,生怕别人超过你,早晚失道寡助、众叛亲离。
练功,要有练功之法;做人,要有做人之品;治国,要有治国之道。这样,才能久安。
接着说这个练功走火。
练功走火多见于静功,像静坐、站桩。当吐纳、意念运用的过重时,过于追求某种提示、某样感觉、或某种境界时,就容易走火。在练功中俗称“烧干锅”,丹田没有那么多精气,老是假想着有,结果烧出一股焦糊邪气。
我周围遇到过这样练功走火的。练静坐、站桩时,先入为主,拼命想着打通啥啥经脉、练出不寻常之气。
结果一段时间后,老觉得有股气乱窜,有的时候是从腿上往上走,很多时候是从肚子往上走,又看不见摸不到,还查不出实质性病变,发作时很难受。
走火的机理在于:意有余,则为火。意念过重时,就会化生为火。
当意守某一点、或某个事物过久过火时,意念就会变成思虑,思虑过重则肝气郁结。血虚肝郁化火,便会上逆,沿着哪走呢?
一是沿着肝经走,二是沿着冲脉走。因为肝与冲脉的关系密切,肝主藏血,冲脉又为血海,所以气循冲脉往上逆,就是奔豚的感觉。
两个解法,一是从导引入手,二是从药理入手。
从导引入手时,先停止不良练法,切断不良刺激,由静改为动,以慢练八段锦、易筋经为主,把肢体气血调柔顺。
这练功入门不容易,误入歧途出来更不容易。
解铃当以解心为主。
心境以无求为主,以无欲之心,求刚强之身。呼吸和意念都遵守一个准则: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招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
从药理入手时,《金匮要略》中有专门的奔豚汤。
师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气发作时,气往上冲到胸,小腹疼痛不舒服,还掺杂着冷热交替,这时用奔豚汤。
奔豚汤方: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岑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这个方子是小柴胡汤的加减,主要是调整肝经气机,清肝火郁热,同时又缓急止痛。用时可咨询当地医生,根据症状轻重加减方。
《伤寒论类方汇参》剂量古今对照:
1斤=16两=克
1两=15.克(临床取15克)
1斗=毫升
1升=毫升
这练功,和做人做事一个道理,当私心杂念掺杂时,便容易跑偏。
跑了要及时收回来,以无为之心,养清净之体,做有为之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