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详情:
案例二详情:
案例三详情:
案例点评:
本期点评嘉宾
12
*瑾瑾教授
浙江大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
点评内容
案例一:单独应用艾司氯胺酮
第一个病例是一4岁学龄前男孩,拟行“右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包皮环切术”。麻醉诱导:单纯静脉给艾司氯胺酮1mg/kg;术中麻醉维持:根据心率、血压变化及体动分次(间隔15分钟)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约1mg/kg,一共追加了6次。整个术中患儿保持自主呼吸。该病例全程仅静脉使用艾司氯胺酮,充分发挥了艾司氯胺酮优势:起效迅速,苏醒快,镇静镇痛作用强,尤其是镇痛作用,呼吸抑制轻微,精神不良反应小等。但是从整个过程反复追加药物可以间接判断:单纯依靠艾司氯胺酮的镇静镇痛作用来完成手术还是有些不足,尽管艾司氯胺酮的呼吸抑制轻微,但是反复追加需警惕可能发生呼吸暂停和喉痉挛的风险。艾司氯胺酮如果复合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咪达唑仑),或者是再联合神经阻滞麻醉,那么术中的麻醉管理应该会更加平稳,而且艾司氯胺酮的需要量也会更少些,进而会大大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案例二:艾司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
第二个病例是学龄前的男孩(3、4岁),拟行“右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选择静脉麻醉。麻醉诱导:咪达唑仑+艾司氯胺酮(先后予咪达唑仑0.1mg/kg+艾司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麻醉维持:间隔15-20分钟,静脉追加0.5-1.0mg/kg艾司氯胺酮。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清醒迅速,清醒后无躁动,无精神异常。该病例体现了艾司氯胺酮的镇静镇痛效能高,呼吸抑制轻微。联合应用苯二氮卓类的咪达唑仑可增强其麻醉镇痛效能,大大减少术中艾司氯胺酮的用量,麻醉平稳,术后苏醒安静,无精神异常无躁动。
案例三:艾司氯胺酮联合七氟烷
第三个病例是6岁男孩拟行“包皮环切术”,麻醉诱导:予咪达唑仑0.05mg/Kg、艾司氯胺酮0.5mg/kg、丙泊酚0.5mg/kg,插入喉罩,患儿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3%七氟烷吸入+0.5%罗哌卡因注射液行包茎周围局麻浸润,局麻时患儿有轻微体动及呼吸加深加快,说明麻醉偏浅、镇痛欠佳,予艾司氯胺酮0.5mg/kg单次静脉追加后即可达到有效镇痛。诱导时给予适量阿托品,可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保持气道干燥。艾司氯胺酮复合七氟烷使用,手术过程平稳,循环稳定、未产生明显呼吸抑制。复苏时,苏醒时间减短,患儿术后烦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七氟烷在小儿麻醉中使用较多,它起效快、苏醒迅速,但是易发生患儿苏醒期躁动,联合应用艾司氯胺酮,可明显减低躁动的发生,而且苏醒迅速、苏醒质量较高。
总结
氯胺酮为左旋和右旋两组异构体组成的消旋混合物,艾司氯胺酮为右旋氯胺酮,其起效时间与作用时间与消旋氯胺酮相同,但麻醉镇痛催眠强度是消旋氯胺酮的2倍,达到相同麻醉效果使用的药量仅为消旋氯胺酮的一半。艾司氯胺酮保留了氯胺酮的所有优势,如起效迅速、镇痛确切,呼吸抑制轻微,可解除支气管痉挛等。此外,艾司氯胺酮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人体清除率高,苏醒时间短、患者更舒适;镇痛强度大,精神副作用少,效能更高、可控性更强。相信其在麻醉诱导与维持、围术期疼痛管理、ICU的镇静镇痛、小儿麻醉、产科麻醉及抗抑郁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